17.38亿元,同比降低45.27%。
记者注意到,三精制药早在2004年销售额就已经达到17亿元,在2012年达到最高值40亿元,仅仅又过了两年,其销售就下滑至17亿,回到10年前的水平。
而三精制药的明星产品双黄连系列、葡萄糖酸钙、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蜂王浆等一度占据三精药业主营利润90%的份额,但其2014年的销售额也同比下降了24%至31%,其中葡萄糖酸锌口服液、阿莫西林胶囊、双黄连口服液在2014年销售收入分别下滑24.77%、31.74%、30.90%。
“整个哈药集团都过分倚重明星单品,并且很多明星单品以往的年销售额都是过亿的,但2014年这些产品集体呈现大幅下滑。”史立臣认为,这是因为产品雷同度高,再加上其他竞争对手也在争抢市场,导致哈药集团的单品放大策略面临巨大危机。
广告营销模式为人诟病
而三精制药近年来除了因明星单品销量不佳而业绩下滑外,业内认为其历年投入的天价广告费和会务费也是造成其业绩不佳的重要原因。
三精制药2013年年报显示,当年支出的广告费为4.31亿元,而2013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646万元,一时间三精制药“4亿做广告仅赚646万”的讨论铺满了整个网络。
而三精制药历年年报显示,其广告费用占营收比例一直比较高,2009年广告费4亿元,2010年为4.61亿元,2011年5.1亿元,2012年5.06亿元,2013年则是4.31亿元,2014年为2.6亿元,6年广告费合计25.68亿元,占营收比例在12.4%至15.4%之间。
三精制药的会议费用也“高烧不退”,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2年,会议费从6849万元升至1.68亿元。
史立臣表示,随着消费者购买药品越发理性,以及多媒体渠道的盛行,三精制药过分依靠电视广告和开会的营销模式跟不上形势,无法像以前一样从中获得超高经济效益回报。
不仅如此,史立臣认为营销队伍建设一直是三精制药的短板,此前三精制药的营销变革只是将此前各自为政的销售团队组合在一起,公司销售仍然是以经销商为主,“经销商并没有品牌忠诚度,一旦产品销量不畅,经销商很容易放弃产品,转而推广其他企业的产品”。
与高额广告费形成对比的是三精制药的研发费用,年报数据显示,公司2010年至2013年的研发投入为1850万元、2927万元、2856万元、2716万元,有所下滑。有媒体统计,2013年,上市药企的平均研发费用为6836万元,而三精制药的研发投入远远低于这个水平。
“三精制药走到今天这一步确实让人很遗憾,以后三精制药可能只是哈药集团下某种品类的一个品牌,也可能几年后这个牌子就彻底被人遗忘了。”史立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