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人》周刊8月25日一期刊登题为《横刀相向—为何中国患者视医生为仇人》的文章称,在中国,针对医生的暴力事件越来越多。2011年9月,北京一名患者由于不满医生对其喉癌的治疗,捅了医生十几刀。今年2月,南京一名护士被殴打至瘫痪,河北一患者把一名医生割喉,黑龙江一患者用钝器殴打医生致其死亡。调查显示,2002年至2012年,针对医务人员的暴力事件平均每年增长23%。据报道,中国每家医院平均每年有27起袭击医务人员的事件发生。
2003年,中国政府推出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2007年又出台了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方案。
美国塞顿霍尔大学研究中国医疗方面的专家黄严忠说,一系列暴力事件表明中国的医疗改革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看得上病和看得起病的问题。患者希望从城市医院得到最好的治疗,但结果并不如他们所愿,因此会非常愤怒。
文章称,在中国,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被医生治疗不当的遭遇。
多数大医院有患者中心,患者可以表达不满和索取赔偿。如果这样不行,患者还可走法律途径,起诉医院的医疗事故。但是官司胜负难料。医院出于对自身名誉的考虑,更希望私了,如果医院的纠纷太多,地方政府也会对其进行惩罚。
一旦没有正式的渠道可走,患者常常自己抗议。如果患者的家属认为该患者的死亡与医生有关,他们有时会选择陈尸医院门口,直至得到相应的赔偿。
在北京,作者采访发表了对中国“医疗事故暴徒”研究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本杰明·利布曼教授。他表示,到医院抗议拿到的钱往往比打赢官司更多。患者家属甚至雇用专业的“医闹”。
令人吃惊的是,在中国,即使很小的公众集会都能让政府出面,但是“医疗事故暴徒”却常常无人管。可能当局认为这是一种寻求正义的方式,或仅仅觉得这是获取赔偿的一种有效方式。
文章称随着人口老龄化,中国家庭花在医疗上的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在逐渐增大。现在,全球需求放缓,中国必须更多地依靠本国的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医疗并非个人个人问题,还会拖累整个经济。除非医疗保险能更好地保障每个家庭,否则中国人会选择继续存钱,以备日后看病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