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整体规模大但人均基数落后,“高端”市场将持续快速增长而“经济型”市场已经初露端倪。
过去几年,许多跨国医疗器械公司通过对中国企业的并购来进一步获得中国市场的机会:例如史赛克(Styker)收购骨科产品生产商创生控股、美敦力(Medtronic)收购康辉、柏盛国际(Biosensors)收购吉威(JW Medical)、捷迈(Zimmer)收购蒙太因(Montagne)等。在这些并购案例中,这些跨国公司的高层在评价他们的动机时,往往把打入中国的“经济型”市场作为他们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那么,到底什么是“经济型”市场,如何认识和应对这样一个市场?
“经济型”市场初露端倪
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正不断扩大。过去5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达到了23%,从2007年的49亿美元达到2012年的140亿美元,是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全球第四大市场。虽然市场规模近140亿美元,但其人均医疗器械消费支出仅有10美元,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准。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支出持续增长成为了未来医疗器械市场增长的原动力。我们预计,在未来5年中,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年均增长速度将维持在20%左右,2017年达到350亿美元的水平。
国家政策对进口高值医疗器械的市场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医疗政策倾向于“低水平,广覆盖”,这导致国家医疗投入主要围绕在发展基本医疗、满足基本需求上。因此跨国厂商及其经销商应该考虑如何能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争取更多资源。其次,发改委对高值植入类耗材价格加成的规定一旦实施,会直接影响到进口产品的盈利能力。对此,各个医疗器械的厂商正在积极应对这一情况。美国先进医疗器械协会(AdvaMed)也在和发改委沟通商讨如何能建立一个更有效、更合理的定价机制。第三,卫生部发布的省级集中采购规定,不但对高值产品产生价格压力,同时也增加了厂家的工作量。第四,自主创新是“十二五”规划的核心议题,国家进一步鼓励本土企业加强研发,增加竞争力,同时也引导跨国企业在中国建立研发和生产能力。当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比如“单病种付费”、“诊断相关疾病分组”等正在积极试点和探讨中,也将对医生和患者的决策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几乎所有跨国医疗器械公司的产品和战略重点都是一二线城市中的三级医院,而对除这些医院以外的二三线城市或二级医院涉足不深。在前述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上活跃在大城市、大医院的跨国医疗器械公司要继续维持收入的高速增长,就不可避免地要把他们的视线向下延伸,开始关注更广阔的中国市场。相对于前者的“高端”市场,我们把后者称为“经济型”市场。
“高端”市场vs“经济型”市场
如何在引领“高端”市场的同时迈向“经济型”市场——这是目前跨国医疗器械公司高层在思考中国市场战略的一个核心主题。据观察,跨国公司目前为止大部分都集中在“高端”市场竞争,即一、二线城市的三级医院,只有一小部分业务能渗透到“经济型”市场,即二级医院以及三线城市的各级医院。那么,对跨国医疗器械公司而言,应该如何看待“经济型”市场呢?
要说明的是,关注“经济型”市场并不是说高端市场已经饱和。恰恰相反,我们认为,“高端”市场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将是跨国公司高端医疗产品的主战场。驱动因素有三:第一,城市化的持续推进、疾病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患者意识和治疗率的提高等都在不断推动就诊患者数量增长。第二,市场和政策因素也将继续对整个市场的增长起到积极作用。这尤其体现在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每年的持续增加,政府对医院和卫生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强,以及医生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第三,市场参与者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关键作用。跨国公司正在努力通过培训和推广增加其产品的知晓率、使用率,并最终拉动“高端”市场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