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行业和资本渐趋冷静,医生集团吸引投资人的地方在哪里?短板又在哪里?这是代表新兴业态的医生集团必须直面的问题。
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刚刚成立不久的“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宣布接受三家基金的联合投资。
同样是在国庆假期,健康界网站的一篇文章《谁是张强医生集团最大的投资者?》引发业内广泛关注。文中披露了这样两段话:“尽管可以融一笔更大的资金,但还是婉拒了几家机构要求追加投资5%股权的要求,以保证第一家投资的利益。经董事会慎重讨论,张强医生集团于2015年9月14日决定主动终止融资协议。”
无论是宋冬雷融资成功还是张强主动终止融资计划,医生集团对接资本过程中的磕绊,都不应被创业的喧嚣和泡沫所掩盖。随着行业和资本渐趋冷静,医生集团吸引投资人的地方在哪里?短板又在哪里?这是代表新兴业态的医生集团必须直面的问题。
事实上,医生集团在国外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业态。这种模式有个专有的概念叫PHP(physician hospital partnership),其主要的形式分两种。一种是医生团队和医院共同建立合资公司,医院可能要求占大多数股份;另一种合作则更为松散。医生自行组建团队和医院签订服务合同,有点类似外包手术。医院提供资源和平台,医生团队负责服务。这种模式通常针对日间手术类项目,好处是直接拉低成本。
目前就张强、万峰、宋冬雷等人的实践来看,都更接近PHP模式的第二种,此模式也被业内视为医生自由执业的尝试。这种轻资产的医疗服务,采用医生集团和医院签约合作,双方最终分成的盈利模式,简单明了。
然而,商业模式的构建并非1+1=2这么简单。从合作双方角度考虑,提供资源和平台的医院有需求也很主动,投资人无需多虑。医生集团如何提供轻资产医疗服务,则是融资过程中最值得深究的部分。
轻资产VS重资产
毫无疑问,医生集团通过与医院签约提供服务,是一种几乎不涉及重资产投入的执业方式。按照张强医生的观点,投资医生集团就是投资医生,也就是投资了整个医疗生态里最具价值的部分。因此,张强对医生集团的投资价值十分自信,他认为这种轻资产的服务模式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模式,对于投资人的回报也非常丰厚。从目前的医生集团的实践来看,这种签约模式的可复制性较强,民营医院也乐于引进有实力的医生集团。
除了上述的签约服务,日间手术中心也是医生集团未来发展的标配。据悉,美国70%的手术是在手术中心完成,只有30%是在医院完成。张强医生集团于去年年底宣布要在杭州打造一家日间手术中心。按照张强的预估,打造一家配置齐全的日间手术中心,需要至少3000万元的成本投入。这对于医生集团来说,显然是一个重资本的线下突破,融资是最好的实现途径。
这种相对较重的日间手术中心的筹建,会不会为医生集团的融资带来便利呢?弘晖资本管理及创始合伙人王晖告诉健康界,美国医生集团众多,有的是轻资产模式,有的则是重资产模式,但资产轻重并不是投资人最需要考量的因素,医生集团的创始人团队才是最重要的。
张强认为,日间手术中心的筹建可重可轻,投资人的喜好不同,对于资产轻重的偏爱也不尽相同。张强说:“医生集团需要的投资人要具备一定的冒险精神,必须着眼未来。”
股份制VS 合伙制
医库软件CEO涂宏钢曾撰文指出: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大多数医生集团商业价值不大,尤其不适合风投。这是因为,医生集团普遍是合伙制,这种以“人”为核心的生产组织方式,只有少数可能会经营出较大的类似第三方的平台,而绝大多数将会介于个体户和小集体企业的形态,这就非常类似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但有几家律师或会计师事务所上市或者被风投进入了?涂宏钢还认为医生集团绝大多数没有并购价值,因为作为个体户式的存在,其品牌也无法传承,人走了还可以另起炉灶继续做小生意。
张强医生认为,合伙制并不适合医生集团,股份制则可以很好地规避合伙制的弊端。在张强看来,医生自由执业完全是新的模式,每个人跳出来的先后顺序,决定了其认识的深浅。如果是股权相同,就很难进行决策。另外,医生大部分不懂经营,合伙和契约是没用的。相比较医生集团的合伙制,律师是一种有限合伙。一个律师出了问题,其他律师不用承担无限责任。医生集团如果实行合伙制的话,如果一个医生出现医疗事故,其他医生肯定也会受到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