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调研报告 药界动态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减负!剑指药物注册三大“生态顽疾”

有人说,国内的产品研发方向不应该完全以抢占市场份额为核心,而应趋于围绕临床需求为导向。笔者觉得此观点非常中肯,也符合我国国情。

且不说临床有巨大需求的小儿药物研发因成本等各种理由少人问津,各类罕见病药的研究也少有人尝试,因市场小众却成本高企,虽说国际市场预测其远景宏伟,国内企业还是兴趣索然。而在心血管等大病种领域,各企业扎堆上市、扎堆申报,导致CDE的审评严重塞车。

对照三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从局令第37号(2002年公布,已废止)、第17号(2005年公布,已废止)、第28号(2007年开始实施)可以看出药物审评发生的变化。颠覆性的变化是仿制药和新药技术审评时限的变化,除了获得快速审评资格的新药外,37号令和17号令均规定,新药的临床研究和生产研究的技术审评时限是120日内完成,而仿制药为80日内完成;28号令则规定新药临床试验需在90日内完成,新药生产则需为150日,而改剂型和仿制药的申请需要160日。28号令第一次将五类改剂型的新药与仿制药申请并列起来,这也是考察国内企业申报实情后综合考量的结果。由于企业为适应招标相关规则,特别愿意在简单改剂型上花功夫,由此出现众多五花八门的剂型申报,严重增加了CDE的审评负担。

注册生态1:先占坑再补充

——没有仔细研究就先行申报,再陆续补充申请,成为审评重负

在申报数量上,虽然化药占大头的格局没有发生变化,但随着国家鼓励创新等一系列措施出台,新药的申报数量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然而,补充申请事项始终占据申报数量第一位的情况仍然没有改变。局令第28号令对补充申请的定义是,新药、仿制药及进口药申请批准后,如改变、增加或取消原批准事项或者内容的,均以补充申请的方式进行注册申请。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除简单的改地址等申请由各省局负责外,大多类别均需要CDE的专业技术审评。

由于药物审评采取排队进行(除快速审评),不少企业为占坑,在没有仔细研究的情况下以先行申报、再陆续进行补充申请的方式,达到先批准的目的。这样大大增加了审评负担,因为CDE的专业审评人员数量有限,药品的每一次补充材料,药审人员都需要从头梳理,再对材料进行评判,导致大量的时间都耗费在重复了解上。

当然,原研创新药不包括在上述情形中。现在由于不少创新药的竞争对手是国外的同行,而针对同一疾病或同一靶点的药物研发又不止一家,谁先获批谁先上临床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所以美欧等在创新药的审批上实行的是宽进严出的政策,在安全性有保障的情况下,对其他方面暂时要求不多,之后陆续以补充申请的方式将材料补齐,这样的方式既可鼓励创新又很公平。

注册生态23+6新药

——为注册申报再添堵,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难见天日

近年来,新药申报数量上升虽然可喜,但旧格局变化不大,绝大多数还是以3(原料)+6(制剂)的形式,少数辅以3+5或原料3的形式。这种方式由于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没有障碍,以当前我国研发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来说,是企业最佳选择,也符合我国国情。但是,由于有新药的身份,在注册申报时也有政策倾斜,这种情形也为注册申报拥堵的路上添了一块砖,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难见天日。

注册生态3:热衷缓控释制剂

——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做成缓控释制剂

化药五类新药中的缓控释等创新制剂,由于是改剂型类别中唯一有新药证书的剂型,也成为企业所热衷从事的项目。此类剂型对工艺、辅料、过程控制等方面要求极高,没有相当的研究背景难以成功。但是在我国,如此的入门门槛也没有挡住蜂拥的脚步。以笔者的研发经验来看,这样的注册申请在增加CDE负担的同时,企业的产品也可能是打水漂的结果。因为即使体外实验诸如释放度等与国外原研产品达到完美的一致,也不代表动物药代动力学实验的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国有药企改革2015年或落地 存三条路径

2015 上半年 FDA 批准 14 种新药

药审改革来袭 一批重磅新药“预产期”恐延后

临床试验自查:风险点较高品种和机构将被重

医药电商增速首超传统渠道

云南省:2015年关于过渡期基本药物采购工作

新型PCSK9类降胆固醇药物谁将进入美国医保目

安徽将建重点药品监控目录 纳入药物预计达百

FDA近年来批准的5款减肥设备

一场新的免疫竞赛拉开帷幕 辉瑞“免疫加速器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调研报告 药界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