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规定,到今年11月份,新医改进行曲中的药品招标,全国所有省份必须全部进入招标程序。在这个倒计时阶段,招标、降价、救赎是目前摆在药企们面前的三个敏感热词。
2015是药品招标大年,也是降价大年,目前各省的药品招标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医药企业们纷纷争取进入招标目录,但进入之后却发现日子依然不好过,面临着价格大幅下降,以及医院的再度谈判下压,利润进一步缩水的窘境。事实上,轮番的药价下压是为了在医改中实现合理用药、控制费用的总目标。也就是说改革方、医院、药厂,这三方利益体将在这轮医改中进行版图重构。
如今移动医疗正进行的如火如荼,药企们希望能够打造自己的闭环,实现直接对准消费者的销售。在经受了价格再度下行的压力,一些制药企业开始寻找新的销售途径;然而,这一市场还处在培育期,此时,医药企业的自我救赎前景不明。
仁和药业近日决定其斥资近2亿做的互联网医药平台,在云健康端的续投暂时缓一缓。以岭药企等多数医药电商,都生活在对未来的预期中。
那么在这个各方皆有诉求的境遇中,医药企业眼下的窘境如何破解?
一场迟来的“实力”比拼
在2015的药品招标大年中,中标显然在药企眼里处于第一位,因为保证主市场是药企能继续活下去的核心,而后才有资格谈救赎。在中国医药市场格局中,80%左右的药品销售来自于医疗机构。
据经济观察报了解,在以往,每到招标时节,一些药企就开始奔波找领导,据医药销售人士透露,有的药品为了入围目录、中标所耗费的资金达50多万甚至百万。而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这些费用都摊在了药价上,这就使得一些药品价格越招价越高。而今年有所不同,这也是为什么业界将今年称作招标大年,随着国家发改价格司及分管药品价格人士的落马,清廉招标正式启动,中标主要看企业规模、产品质量、销量等综合实力因素。
因此,在这一轮的竞标中,负责招标的企业人士吃透材料、绞尽脑汁计算好应标价才是主要问题。用以岭人士的话说,药企们现在像猴子,为了生存上蹿下跳,内心也更忐忑。
“每天上班,第一时间是赶紧打开网页,看看各省份药品招标的征求意见稿变化大不大。倘若基准品还没出,心中的石头就落了地,暗自窃喜;因为没有基准品就无法计算产品报价,也就意味着不用绞尽脑汁确定报价。”以岭药业人士李俊称。如今进入的第二阶段“招标”,其实是经历了一轮煎熬之后的短暂休憩,“招标”相较于第一阶段的“目录”,让药企们的内心更加煎熬。
2015年是招标大年,也是治理招标乱象、规范管理之年。比如除了传统的招标目录、基药目录、低价药目录外,还新增了急救抢救药品目录及妇科、儿科产品目录。此次招标与以往相比另一个不同点在于,打破了以往对剂型和规格不限制的状况,进一步提升药品质量和有序管理。差异明显的招标政策也迫使药企招标负责人不断适应新的变化。
据医药企业人士透露,以往招标中,只对药品是否适用进行了规范,剂型、品规医院自行采购,未做规定。具体而言,一个药品中标后,由于未对剂型和规格进行限制,五六家制药企业便争相将自己的产品引入医院的采购范围,由于错峰经营,各个企业采取剂型不同的经营和销售策略;而这也使得医院一款药品出现多个剂型,埋下药企竞争混乱的隐患。
在今年药品招标中,为了理顺多个剂型竞争下的企业竞争混乱局面,提升药企的质量和扶持药企集中度,抛弃中小差企业,70号文件提出了新的一品两剂型三常用规格要求。
“现在从剂型和规格上都做了限制,突然缩小范围就预示着部分规格要退出市场。”以岭药业内部人士李俊称,决定哪个规格退出,取决于目录的要求。
实质上,目前临床医疗机构对于药品都实行平台采购,严格禁止任何形式的招标目录外采购和线下采购,从这点看,进入到招标目录是药品临床销售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