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4日~5日,由中国品牌医院联盟、北京商帅商学院共同举办的《中国民营医院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医院院长等齐聚一堂,探讨新形势下民营医院的发展方略。其中既有前瞻性的宏论,也有精彩的实战汇报,观点新颖、视角独特、很接地气。这里,把部分嘉宾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与观点传递、分享给大家,以供探讨交流。
北京卫计委副主任雷海潮从行业发展与医院管理的高度,谈了若干重要问题。在谈到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关系时,雷海潮指出:我们在荷兰、新加坡考察的时候,不断询问他们:如何协调、处理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竞争关系?他们的回答是:我们这里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只有合作、没有竞争。公立医院的很多检查是不做的,交给民营医院去做;有些医疗领域公立医院是不进入的,都交给民营医院去做,目的是满足患者的多元化需求,也便于双方很好地合作。而我们的医疗政策,是把民营医院作为了“鲶鱼”,千方百计要发挥它的倒逼作用,这就直接把民营医院放到了公立医院的炮口上,双方直接竞争、对立、诋毁。
在谈到民营医院的发展时,雷海潮告诫民营医院必须尊重医疗发展的规律,医院的发展急不得、快不得,因为良好的医学流程的建立、医院文化的创建与人才的成长等,都是需要时间的。而且医院的发展需要时间这个命题也不是只针对民营医院,很多公立的、大型的三甲医院,要真正具有行业地位也需要时间。有的三甲医院已经建院30年了,但在三甲医院的行列里,还只是一个二流医院,这就是规律在起作用。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三甲珠江医院的战略发展中心主任王志远博士,为大会作了医院项目管理的研究报告,并明确指出:项目管理在医院的运营中随时在进行。医院项目管理的水平,决定了医院的运营水平;医院的运营水平,决定了医院的绩效水平;医院的绩效水平,决定了医院的竞争能力。所以民营医院对项目管理要高度重视,因为它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著名医院营销专家钟呼顺先生,在谈到民营医院的战略发展与定位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民营医院是在以战术的勤奋掩盖其战略的失明,这可能是最可怕的事情。在这样短视的情况下,很多民营医院只重视一次性交易的成功与成功的货币表现程度,这样的医院显然无法做大做强的。民营医院急需向“产品是入口、用户是资产、交易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的CRM方向转变、深耕医院的经营。
同仁堂仁医堂名医馆CEO吴广海则结合仁医堂名医馆的成长经历和与会者共享经营实战体会。“在我们看来,门诊量比高端、单体更重要!”、“请名医后年轻医生的配备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组织保障,这样医院才能持续和循环的发展。”仁医堂名医馆目前已聘请了120位国医大师、首都名医、名老专家等前来坐诊。吴广海认为“名医工程”对医疗机构有六个好处:保障医疗质量、确保疗效;名医带动患者量,省去部分广告成本;提升医院品牌度,建立公信力;利用名医名术逐步建立自己的治疗体系与医疗产品线;省去高薪聘请的专职医生;利用名医进行年轻梯队医生培养,建立良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上市公司监事、淄博莲池妇儿医院策划总监韩杰则从医院自媒体运营的角度,分享了医院每月通过微信平台吸引300名患者到院就诊的经验。韩杰的主要观点是:微信运作的最关键一点是——没个性,毋宁死!同时,微信也要开展异业联盟,因为“卖轮胎的也要生孩子,生孩子的也会买轮胎,关键是要保持长期的互动,交易总会发生。这就是微信异业联盟与互动的价值。”
最后,著名医院经营管理专家韩晓峰结合医改的三个医疗拐点,比较详细地阐述了民营医院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真正弄懂弄清的三个问题,即:1.回归医疗本质的内涵到底是什么?现在认识的局限性与危害在哪里?2.患者循环系统在民营医院是如何被破坏的?该如何恢复或重建这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