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以下称“清华长庚医院”)11月28日的开业仪式上,“王永庆”无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字。从2004年签订合作协议算起,清华大学和王永庆先生的渊源至少已有十年之久。
这种渊源未来还将继续。因为新开业的清华长庚医院在运营管理中,将会借鉴王永庆先生所创办的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模式。按照清华长庚医院学术委员会主席董家鸿所言,医院将建立医管分工合治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董家鸿本人则正是清华长庚医院拟任中主管医疗的执行院长,负责管理的总执行长则由郭明和担任。在此之前,郭明和曾先后在台湾的长庚医院、罗东博爱医院、亚东医院等担任管理职务。
在清华长庚医院东北方向大约20公里的地方,京城北部地区另一家顶级医疗机构—北大国际医院将于12月5日正式开业。而北大国际医院今天所在的位置,恰巧正是当年王永庆先生在北京筹建长庚医院的选址。
与清华长庚医院侧重医院管理体制的创新不同,北大国际医院则是在办医体制上试图探索混合所有制。医院由北京大学和方正集团共同筹建。
从体量上,两家医院的床位都在1500张以上,是标准的大型综合医院。而从性质上,两家医院则都是非营利性,并主要按照政府定价的“大红本”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新医改启动以来,政府一直坚持鼓励非营利医疗机构的发展,并且为举办主体提供了相较营利性医疗机构更为优惠的政策。但就举办非营利医疗机构而言,谁来举办、如何管理、如何发展,都面临着比营利性医疗机构,甚至比公立医院更多的难题。
从全球范围看,大多数顶级医疗机构都是非营利性质,包括台湾长庚纪念医院。但非营利医疗机构在我国的发展,却一直突破不大。
来自清华和北大的两家体制完全不同但同为非营利的医疗机构,在经历了十余年漫长而艰辛的筹建历程之后,在一周之内相继开业。对于如何办起一家全新的大型非营利综合医院,两家医院也将各自开始探索的历程。
清华北京共建公立医院、北大探索混合所有制
本世纪初,清华大学发展医学生命科学,而王永庆则希望将台湾长庚医院的模式引入大陆。双方一拍即合。2004年,清华大学与台塑集团关系企业签订捐建清华大学附属医院协议书。而王永庆对这所新建医院的唯一要求是,按照长庚的理念和模式运行。
清华长庚医院占地面积94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于一体,设有内科、外科、病理、影像等40余个临床和医技科室,总规划床位1500张床。
其中,一期1000张由台塑关系企业无偿捐建,二期500张由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与清华大学共同建设。
今年7月份,清华大学与北京市医管局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清华长庚医院将由北京市医管局举办,与清华大学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市医院管理局代表北京市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纳入市属医院序列进行管理。
据北京市医管局局长封国生介绍,按照共建协议,在资产管理上,清华大学前期投资的医院资产,一次性划转到北京市,由市医院管理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在人事管理上,市医院管理局负责医院的岗位设置管理,清华大学负责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管理。
原本颇具社会资本办医色彩的清华长庚医院,在共建协议签订后,实际上已成为清华大学与北京市共管的综合型公立医院。与此不同的是,北大国际医院则是由社会资本参与举办的非营利综合型医院。
北大国际医院的筹建同样起于本世纪初。2000年,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当时出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大医学部主任的韩启德,在合校后不久提出了组建北大总医院的想法。
这个“北大总医院”,就是后来落实下来的北大国际医院。2003年,北京大学和方正集团共同成立北大国际医院集团(后更名为“北大医疗产业集团”),并着手筹建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项目。
不过,这个想法从最初提出到如今实现,已有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