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为基础的报销”政策可能让主要为穷人服务的安全网医院受到处罚,让他们财务状况雪上加霜。财务雪上加霜可能导致一连串恶性循环的反应。例如,财务的损失可能让安全网医院不能投入资金和资源用于医院质量管理的工作,导致安全网医院医疗质量更加恶化,最终患者会在低质量的医疗服务中受到更多的伤害,为政府的政策买单。
但“价值为基础的报销”的本意是督促医院提高医疗质量,把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作为其工作的重点之一。从2012年10月开始,“价值为基础的报销”已经运行一段时间。那么以“价值为基础的报销”究竟有没有提高医疗质量呢?许多学者也相继展开了一些列的调查和科研,许多调查结果也分别不同。
从“价值为基础的报销”执行开始就饱受争议,对于其影响的研究也层出不穷。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不仅仅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例如和“价值为基础的报销”让安全网医院财务雪上加霜结论相反的是,来自哈佛大学的济阿教授2010年把251个参加“价值为基础的报销”前期证明项目的医院和3017个没有参加此项目的医院进行比较,在251个参加“价值为基础的报销”的医院中,服务穷人更多的医院在提高医疗质量方面更加有效。3年后“急性心肌梗死”和“肺炎”两个疾病的质量已经追上其他医院;然而在3017个没有参加项目的医院中,服务穷人更多的医院的质量却仍然落后。然而,济阿教授的研究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医疗质量提高仅仅在“急性心肌梗死”和“肺炎”两种疾病中,而不包括另一个美国“老年保险和救助保险中心”评估医疗质量的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
密歇根大学的莱恩教授2015年2月针对马里兰州的医院进行调查,把调查的医院分为两组,一组被政府强行参加“价值为基础的报销”,另一组则还没有加入“价值为基础的报销”。莱恩教授对于12个临床流程指标和8个患者经历指标进行比较。比较的数据为“价值为基础的报销”开始实施前5年的数据和“价值为基础的报销”实施后3个季度的数据。
莱恩教授的团队发现,无论12个临床流程指标还是8个患者经历指标,在“价值为基础的报销”实施的前九个月内,参加“价值为基础的报销”的医院都没有比未参加“价值为基础的报销”的医院有明显的提高。换句话说,“价值为基础的报销”没有达到让医院显著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效果。
早在莱恩教授利用美国“老年保险和救助保险”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前,一些学者的科研也显示出矛盾的结果。2006和2007年,一些学者对于“价值为基础的报销”是否能够激励医院提高质量进行验证,发现相关政策确实可以提高临床流程指标。但是后续在2007、2009、2011和2012的研究却发现“价值为基础的报销”没有显著提高质量,也并没有显著提高患者健康结果。
然而,一种可能是在“价值为基础的报销”实施前很久,医院就着手于提高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以避免罚款。如果把“价值为基础的报销”的影响提前到其实施前3年、2年和1年,则学者确实可以发现“价值为基础的报销”对于医院流程指标的提高,尤其是把“价值为基础的报销”的影响提前3年。但是把影响的时间提前3年,“价值为基础的报销”对于医院患者满意度却没有影响。也就是说,医院早在“价值为基础的报销”实施三年前就着手提高质量,以免由于不好的质量造成对医院的处罚。
当然,对于“价值为基础的报销”没有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有着很多的解释,其中一种解释是由于美国“老年和救助保险中心”推行的“价值为基础的报销”指标每年都在增加。由于指标在不断地增加,医院需要进行的工作的注意力被分散,所以短期内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提高的趋势不能被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