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止12月13日,已有77家医药上市公司披露2016年业绩预告。其中65家公司净利润有所增长,9家下滑,3家不确定。
在第八届中国医药企业家年会上,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吴海东在会上表示,前三季度医药工业同比增长10.4%,高于全部工业4.4%;医药工业实现利润2276亿元,同比增长15.6%,高于全部工业7.2%。但从已经公布的业绩预告情况来看,77家医药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只有约8%,净利润增长约11%。
从整体工业大数据显示来看,医药工业呈回暖迹象,按照吴海东的话,“今年是十三五开局的第一年,开局良好。”但这9家企业为何利润下滑这么严重?
1、辅助用药目录威力初显
步长制药刚顶着“最贵新股”的头衔上市,后脚就发布公告称“公司预计2016年度营业利润和净利润较上年度有可能下滑50%以上。”而在其披露的业绩预告中,其表示净利润在14亿元~17亿元之间,较去年的35.37亿元下降60%~50%。另一家与步长一样同在处方药市场驰骋多年的双鹭药业则预告称其2016年净利润在4亿元~5亿元之间,较2015年的5.75亿元下滑30%~10%。
在双方给出的下滑说明当中,步长表示,主要系2015年7月公司取得通化谷红制药、吉林步长制药的控制权一次性确认的非经常性损益17.07亿元;而双鹭药业则一句话带过,公司部分产品短期受行业政策影响增速放缓。
但具体而言,这两家公司都在遭遇着同一个政策的限制“辅助用药目录”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正在显现。今年1月4日,安徽省下发《关于印发安徽省县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推进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75家县级公立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双鹭药业的主打产品注射用复合辅酶、步长的主打产品丹红注射液等21中药品不能纳入临床路径表单中。而这两个产品此前已经相继在北京、云南、苏州、内蒙等地被列入辅助用药或重点监控目录。
双鹭药业的复合辅酶以及步长的丹红注射液都是其当家大品种,常年雄踞与中国处方药前20。数据显示,复合辅酶为双鹭药业营收贡献在70%左右,而丹红注射液则为步长制药每年贡献35%以上的营收。
虽然并没有数据显示丹红注射液今年的营收情况如何,但是此前对双鹭药业的报道却显示,北京某三甲医院从2015年5月开始通过信息系统限制复合辅酶使用之后,复合辅酶在该院住院辅助用药金额每月排名从前4直线下滑到20名左右,可谓断崖式下跌。
而另外一家知名药企的某产品此前一直是处方药销售额巨大的产品,但靠近该企业的人士告诉E药经理人,以前一家医院的每月使用量为两三万盒,现在则是两三千盒,下滑非常严重。而中恒集团的数据也显示,其营收和利润出现下滑,其前三季度数据显示,营收下滑13.29%,而利润则下滑了27.66%,究其原因是当家品种血栓通被列入辅助用药目录,销售受限所致。
其实,2015年的处方药前十强数据是申捷、血栓通、丹红注射液、奥德金等辅助用药的天下,但是可以预知的是,随着辅助用药目录的大力推进,未来处方药十强的座次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而步长制药、双鹭药业等依靠辅助用药单品打天下的上市公司,未来业绩也会逐步的受到影响。
2、并购成亏损黑洞
国内医药领域的并购整合已经经历过多轮,不少有先见之明的企业参与了前几轮的扫货之后,在今年开始将目光瞄向了海外,复星医药、人福医药等企业均是如此。没有了大佬的搅局,一批中小型上市企业开始依照“大鱼吃小鱼”的逻辑开始做起了在国内“捡漏”式并购。但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到被并购标的拖累的境地。
别家的并购都是用来增厚业绩的,但是双成药业和海翔药业却是用来形成利润负增长的。在8月份,双成药业发布半年报,预计三季度归属上市公司的利润为亏损2800万~3200万元,但2个月后,双成药业称前三季度净利润亏损额度将达到2.1亿元~2.3亿元。究其原因,则是其去年收购的杭州澳亚生物盈利远不及预期,导致公司股权投资减值损失。在双成药业收购澳亚生物时,其营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