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 (2022-2025年)》,上一次发布是《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本次《行动计划》包括四方面内容,即总体要求、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

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 (2022-2025年)正式发布,上一次发布是《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本次《行动计划》包括四方面内容,即总体要求、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
(二)主要目标。以定量指标为主设立了9项指标,作为遏制微生物耐药工作的重要导向。同时,将作为《行动计划》年度进展监测和评估的主要依据。
(一)医疗机构内耐药菌感染及社区获得性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持续下降。
(二)人类和动物源主要病原微生物的耐药率持续降低或耐药增长率下降。
(三)城乡居民对微生物耐药问题的知晓率和感染预防、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知识的正确率均达到80%,使用行为的正确率达到60%;全国中小学生微生物耐药、感染预防和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的健康教育达到全覆盖。
(四)全国医务人员、规模养殖场执业兽医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的培训实现全覆盖,知识掌握正确率达到80%以上。
(五)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和住院抗菌药物医嘱的适宜率均达到75%以上。
(六)药品零售企业凭处方销售抗微生物处方药物的比例达到100%;兽药经营企业凭兽医处方销售兽用抗微生物药物的比例达到80%。
(七)人类、动物抗微生物药物应用和耐药监测网络覆盖率持续提高;抗微生物药物应用和耐药评价体系更加健全。
(八)研发上市全新抗微生物药物1-3个;研发新型微生物诊断仪器设备和试剂5-10项。
(九)初步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临床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折点标准体系。
(三)主要任务。《行动计划》根据当前形势形成了8项主要任务,并明确了每项任务的责任部门。
一是坚持预防为主,降低感染发生率。
二是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耐药认识水平。
三是加强培养培训,提高专业人员防控能力。
四是强化行业监管,合理应用抗微生物药物。
五是完善监测评价体系,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六是加强相关药物器械的供应保障。
七是加强微生物耐药防控的科技研发。
八是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到目前为止,从第一批到第七批已经集采的抗生素大品种非常多,即将集采的也不少,剩下的有一定体量的产品实在是不多了。
抗生素注射剂、口服剂型主要集中在头孢类、青霉素类以及相关的复方制剂;喹诺酮类规模销量也很大;头霉素类相对前面几类一般;抗真菌也非常大,老药、新药都有;氨基糖苷类一直没有什么进展;碳青霉烯类也没有什么大的进展,美罗培南已经集采,价格已经差不多了。
从集采的品类与数量来计算,抗微生物领域用药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是排在前列,剩下的一些大品种要么是在下一批,要么是公布参比制剂不久,要么就是暂时还没有参比制剂。
抗菌药对基层收紧口子
作为国内临床用药使用金额相对大的品类,在限输、限抗等合理用药政策的持续高压下,来势汹汹的抗菌药进集采,是一项不可逆的大势,第一批到第八批已经集采的抗生素大品种非常多。据不完全统计,全身用抗细菌类药物排名前100位产品中,已经有超过27个已经开展国家集采。
但笔者认为对抗菌药企业而言,全国各地对抗菌药的应用管理则是对需求的压缩,或许这会比集采更值得关注。
今年4月份,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抗微生物药物管理遏制耐药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有关要求,规范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药物治疗。
而其中,抗生素是抗微生物药物里最主要的一大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多肽类、林可霉素类等。最新的通知也意味着,在近年一系列“限抗令”之后,抗生素类药物将进一步被严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