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中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坐落于此。虽然亳州并非是绝大多数中药材的原产地,但这个交易市场里的药材价格的浮动,早已成为全国中药材价格的风向标。4月初以来,交易市场外的大屏幕上,滚动发布着板蓝根、桔梗、防风等涉流感药材的最新信息,这些信息的共同点只有一个:市场行情稳定。即便是4月4日江苏省卫生厅将板蓝根等列入预防人感染H7N9禽流感药方,这里的药商们也没敢视之为“行情利好”。这种谨慎与冷静来自于十年来的“教训”。自2003年“非典”以来,药商、药农和中间商,经历一场又一场过山车般的市场震动、暴富、亏本、破产,甚至发生过以命相抵的极端案例。
这次“行情”仅小热两天
凌晨5点半,丁建明就从村里出发,开着三轮摩托前往五公里外的十九里镇药材交易大街,摩托拖斗里,则装满了自己种植、晒干的板蓝根、防风和白芷。
十九里镇药材交易大街,是亳州有名的中药材交易集市。来这里交易的,大多是本地的药材中间商和周边村落的药农。这个集市一般从凌晨持续到中午,出售和购买的都是药农们自己种植、洗净、晾干后的各种中药材。
抵达大街后,绝大多数好位置已被去的更早的药农占了,生意也早已开张。丁建明找了个能停下摩托的地方,将车上所有药材,一麻袋一麻袋的挪到摊位上,等待买主。
“主要还是卖白芷和芍药,板蓝根和防风是顺带着卖,货不多。”丁建明说,这几年来,无论什么药材生意,都越来越难做,有时候三五天的都卖不出几个钱,说着他又将几张写有“无硫”字样的硬纸板,插进药材中。
“前几天一看有行情,就想赶紧把存着的板蓝根和防风卖掉,没想到,行情就好了两天。”丁建明所说的“行情”,便是指H7N9禽流感的出现,导致以“神药”板蓝根为代表的防治流感类药材的迅速涨价。
今年3月31日,上海和安徽两地发现H7N9型禽流感,这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截至目前,全国共报告87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其中死亡17人、8人已治愈出院。在此期间,各地不同程度出现抢购预防流感类药物的情况。
忙了一上午,丁建明将带来的白芷全卖光了,但板蓝根和防风却都没销出去。“10块5一公斤,你可以去看看,都卖不动,只有4月5、6号前后,算是涨了一下,最高涨到20多块钱一斤,收货的人也多,出货量相当大,可紧接着就又掉下来了。”
涨价,是因为4月4日,江苏省卫生厅将板蓝根等列入预防人感染H7N9禽流感药方,并被媒体热传;之所以又在两天后突然掉价,是因为4月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出H7N9药方,板蓝根等药材可预防H7N9禽流感的说法被否。
丁建明并非个例,实际上也确如他所说,就算是“入选”禽流感预防治疗药材名单的药物,也基本上“没大动静”。
“非典”时的疯狂
当中间商从十九里镇药材交易集市购得药材后,他们会将其稍微加工处理后,运往位于亳州市中心的中国中药材交易市场,这里也是中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
熙熙攘攘的交易大厅内,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商们,手持笔和纸,记录着每一种他们感兴趣的药材的价格。和丁建明有着多年业务往来的周虹,便是这里的一名中间商。“今年禽流感没能让防流感类药材价格起来,基本上维持稳定,也就涨了两天,随后就掉下来了。”
周虹告诉记者,1997年底至1998年3月,上海甲肝流行。引发中药材价格暴涨,同时伴随着抢购现象出现。那段时期内,就已经让板蓝根等防治流感中药材创下了辉煌业绩。
这给了不少中间商和药农以深刻的印象。
可最让她记忆犹新的是2003年“非典”时期。那年,但凡是能与防治流感搭上边的中药材,都能旺销到价格翻了好几番还货源紧缺,“真是疯了一样的买、囤,像板蓝根这样的,当时无论市场价怎么涨,人们都不嫌贵,到凌晨两三点我们都关不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