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次交易延期,科伦药业(002422)最终也未能够实现收购利君国际(02005.)的计划。
科伦药业原计划于今年上半年完成对利君国际医药(控股)有限公司1.8亿股股权的收购计划,然而由于利君国际股权持有人——君联实业和中华药业这两公司未能获得香港证监会的批复,始终无法完成股权交割。科伦药业被迫于11月1日发布公告,选择终止上述股份的买卖。
11月4日,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向记者解释:“并不能说是科伦收购失败,只能说是暂停了这一收购计划。公告里面说得很明白。”
利君国际为香港上市公司的壳公司,其实际资产为西安利君制药。利君制药旗下最重要的两块业务是抗生素和石家庄四药的大输液业务,前者是科伦药业意图进入的领域,后者是科伦药业的强项所在。利君国际似乎就是为科伦药业量身打造的一般。
然而伴随着收购的“暂停”,各种传闻四起,尤其是港交所对科伦和君联实业、中华药业三者是否一致行动人的调查,更使得这起收购案的始末变得扑朔迷离。
被收购方的瑕疵
利君国际承认,香港证监会正在就科伦药业与君联实业、中华药业是否一致行动人展开询问
2012年12月28日是科伦药业和利君国际分别发布公告、披露收购计划的日子。但就在这之前的10天,利君制药才从内部的困扰中稍稍脱身。
2012年12月19日,利君制药的全体员工陆续拿到了公司给总计5000万元的款项。但收支双方对这笔钱的名目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利君制药方面称“为了补助困难职工”,而职工们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身份补偿款”。
知情人士介绍:“利君制药是从国企改制过来的。改制后原国企职工失去了国有身份,转为企业职员。按照陕西省的政策,这些职工是能享受到一笔身份转换补偿的。但利君制药的身份补偿款一直未能支付。”
利君制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西安制药厂,这个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与很多国企一样,因效率低下、负担沉重而濒临死亡。1992年,副厂长吴秦靠着一款红霉素产品“利君沙”,一举将企业从悬崖边拉了回来。后经过改制,西安制药厂变成今天的利君制药,并成功在2005年底赴港上市。
然而,利君制药的改制过程却伴随着种种波谲云诡,涉及大量遗留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职工身份转换补偿款的发放。上述知情人士称,这笔款项总数远不止5000万元,而且就在国资账户中存着。利君制药方面一直未向职工支付,而且对这笔钱的态度十分暧昧。
根据《华夏时报》报道,2012年底利君制药的职工领取补偿之时,被明确要求填写一份声明:“若按此方案和办法领取困难补助后,今后决不在所谓的身份置换金、就业保障或生活困难补助等方面找公司和政府任何麻烦。”
令众多职工不满的正是利君制药这种遮遮掩掩的态度,因为补偿款的事情,公司职工2012年已经在西安组织了多次所谓“维权”活动,严重时甚至一度采取堵路等极端方式。
一般来说,一家公司在选择收购对象时,最忌讳被整合方历史遗留问题过多。科伦药业却反其道而行之,这边利君制药刚刚安抚完员工,那边科伦就与之签订协议意欲收购,这种反常的做法当时就引发了市场的猜测。这种猜测在今年10月左右得到了印证。在利君国际与投资机构的电话会议上,利君国际承认,香港证监会正在就科伦药业与君联实业、中华药业是否一致行动人展开询问。
有消息称,历史上科伦药业成立时即与利君制药有交集。但刘革新否认了此一说法。
11月4日,刘革新表示:“我们知道香港证监会的询问,但是不了解香港方面的意图。我可以保证,科伦药业除了旗下的医药销售公司科伦医贸与利君制药有业务往来之外,双方再无其他联系。”
股权矛盾激化
职工们手中的股份分红又少,又无法抛售,因此很多人选择卖给管理层变现
刘革新认为香港证监会方面调查科伦与利君的关系是“出于谨慎考虑”,但事实上,利君制药股权的复杂程度才是科伦真正需要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