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上周末开始,有关白云山等六家国内医药巨头签约拟联手打造联合医药平台的消息充斥业界。尽管对此举褒扬之声占上风,但是,对于“抱团取暖”的提法有持不同意见者。甚至有业内人士质疑:刚刚签约的六大医药巨头还没有进入实质动作阶段,很难判断未来是抱团共赢还是会无疾而终。
高调签约
5月12日晚,广药白云山、上海医药、南京医药、哈药股份这四家上市公司同时发布公告,披露广药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广药白云山、上海医药、南京医药、哈药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哈药股份、天津医药、重庆医药6家医药公司在上海签署《筹建联合医药平台合作备忘录》,六方拟共同出资5亿元设立联合医药平台公司,通过合作互通降低自有品种的准入门槛,提升六方产品引进能力和议价能力,降低各企业采购、运营成本。
从出资额来看,白云山和上海医药分别出资1.19亿元,拟占股权比例各23.75%;哈药股份出资7500万元,拟占股权比例15%;南京医药、天津医药和重庆医药各出资6250万元,拟占股权比例各为12.5%。根据《筹建联合医药平台合作备忘录》,平台将在上海注册投资公司,再由其在广州设立经营公司负责实际运营。六家医药企业计划共同组建专门服务于各参股企业的采购服务平台。该平台定位三大功能,一是战略品种、代理品种的采购平台,将为各成员企业引进代理和战略产品,降低企业采购成本。二是自有工业产品的共享平台。通过有效机制促使六方在各自优势区域内相互支持自有工业产品的市场准入和渠道销售工作,降低企业产品运营成本。三是原辅材料采购的整合/信息平台。六方将以工业原辅材料集中采购为合作点,减少原辅材料价格波动对企业的影响,以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
本次合作的六大医药企业均为行业巨头,拥有药品批文近万个,销售收入合计近3000亿元之巨,销售网络覆盖华南、华北、华东、华西、东北等全国最主流的医药市场。据悉,2015年上海医药实现营业收入1055亿元,广药集团去年销售收入749亿元,哈药集团、南京医药、重庆医药、天津医药等企业也都是地方医药龙头,在各自的区域雄霸一方。
业内人士表示,如此高起点、高规格、高势能的六大医药巨头“牵手”在行业内尚属首次,若合作顺利达成,意味着医药行业正式开启了竞合、互补发展新模式的序幕,将对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前车之鉴
事实上,这并非首次区域霸主联盟。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早在2005年4月,为应对招标降价,上海医药、广州医药、重庆医药、天津太平集团有限公司(原天津医药股份公司)和北京医药股份这五大地方医药商业巨头就曾宣布成立过“中国医药商业经济联盟”。这五大公司分别占据当时沪、穗、渝、津、京五大城市的医药“霸主”地位,而主要发起方上海医药股份的控股方“华源生命产业公司”执行董事长正是现任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也正是在于明德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医药商业经济联盟”(以下简称“医商联”)于2005年4月2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医药交易会暨医院与医药企业峰会上宣布成立。
据知情人士透露,当时结成联盟的五大医药商业公司的销售额排名在同行业中均居前十名。其中,上海医药股份公司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占据国内药品销售最活跃的上海市场50%以上份额;广州医药有限公司和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销售额均超过50亿元;而天津太平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去年的药品分销额也分别为31.5亿元和近30亿元。
然而,由于中国医药市场的区域势力割据,经济联盟模式缺乏约束力,故而“医商联”流于形式,无疾而终。时过境迁,11年后,当时“医商联”成员北京医药已经被华润收归麾下,而在此次的新联盟中,哈药股份和南京医药成为新成员晋级。
那么,此次联合成立的合作平台是否也会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