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发展社会办医。如何通过医生多点执业的改革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珠海是广东省首批试点医师多点执业的城市之一,探索早已启动。南方日报了解到的数据显示,自2013年3月1日正式实施《珠海市医师多点执业暂行办法》以来,珠海市区共有819人次医师进行多点执业,取得了一定效果。不过,在这些多点执业医师中,约85%为支农、支援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合作、“联建协管”等政府规划动作而进行备案的,主动申请多点执业的案例并不多。
推动医师多点执业是统筹共享医疗资源、方便基层群众看病就医、用市场化手段体现医生价值的重要举措,因此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这也是珠海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为何响应的医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南方日报就此进行了调查。
成效全市约16%医生参与多点执业
作为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儿科主任医师,潘惠妮每隔两周就会抽出半天的时间到南屏医院坐诊,这样的日子已持续了四年。
潘惠妮告诉记者,她出诊半天能接到30多个病人,最高峰达到47个,虽然很忙,但很开心。“医生能多点执业是好事,我们也能利用空余时间帮助其他的病人,避免大家都往大医院挤。”她说。
南屏医院医务科主任任哲对潘惠妮的坐诊“非常欢迎”。她表示,与三甲医院相比,该院在医生实力、设备配置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通过多点执业这一制度,优质的医疗资源将更多地向基层医院倾斜,有利于提高该院的整体水平。任哲说,目前有七八个主任医师在南屏医院“兼职”,他们都来自三甲医院,医术水平高,很多患者都慕名而来,医院内部的医生也形成了“你追我赶”、“比拼学习”的氛围。
据了解,珠海最早的多点执业源于民营医院,并在2013年2月出台了《珠海市医师多点执业暂行办法》(下称《办法》),率先在全省将医师申请多点执业审批的职称要求从副主任医师放宽至主治医师,进一步降低门槛;并实行城市公立医院对口联建、指导协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新模式,有效地推动了这一改革。
数据显示,2013年3月1日至今年2月,珠海市区共有819人次医师进行多点执业,其中审批管理124人次;备案管理695人次。这一人数约占珠海医生总量(珠海已注册的医生有5068人)的16%。
挑战
医生主动申请多点执业并不多
然而,在医师多点执业不断推进的同时,有个现象值得关注。据市卫计局介绍,在这些多点执业医师中,约85%为政府指令任务,如支农、支援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合作、“联建协管”等进行备案的多点执业人员,约15%为民营机构间的自由流动需要执业注册的人员。
与医生们主动性不足形成对比,基层医院对人才的需求可用“求贤若渴”来形容。
珠海市民营医疗机构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珠海现有民营医院272家,占据了珠海医疗机构总数的“半壁江山”,但由于缺少相关的扶持政策,特别是缺少高精尖的人才队伍,七成以上的民营医院处于亏本状态。另外,目前医生的流动多体现在民营医院之间,还有一些是公立医院与社区服务站建立的“联建协管”合作,公立医院骨干医生到民营医院多点执业的例子少之又少。
“很多民营医院想出高薪,聘请公立医院的骨干医生过来‘兼职’,他们都不愿意。”该负责人说,多点执业制度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重要措施,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但目前珠海公立医院的医生参与多点执业的比例并不高,很难达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民营医疗机构流动的目的。
原因一
“体制内身份”束缚医生手脚
陈侠(化名)是珠海市妇幼保健院的一名副主任医师,除周一到周四出诊外,他还有不少空余时间。但他明确表示不会去申请多点执业,原因在于公立医院的医生属于“体制内”,并不是自由职业者,自由流动难免有所顾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