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的深圳长啥样?有人猜测人口数量飙升,有人预计就业机会翻番,还有人估摸着人均月收入过万……4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一座城市在4年后如何变脸还真不好想象,但可以肯定的是,2020年的深圳医疗一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不信?记者这就带你穿越到2020年,切身体验一回深圳医疗卫生的新模样!
医院资源够不够?60家三级医院任你挑
在坂田生活多年的朱小姐最近很心烦。父亲牙齿不好,母亲被热水烫伤,她不得不向公司请假带着两位老人前往位于福田区的公立医院治疗。路上遇到上下班高峰期,仅堵车就耗费了半小时。
朱小姐的烦恼不会持续太久了。随着二线关查验设施的陆续拆除,原二线关片区的整改工作正在火热开展,而弥补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缺口,则是推动原特区内外齐头并进的重头戏。
走在2020年的大街小巷,三级医院的身影随处可见。“十三五”期间,深圳实施73个卫生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建设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市健宁医院、市平湖医院、市吉华医院、市大鹏医院、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市中医院光明院区等12家市级三级医院,其中有10家布局在原特区外区域。
全市三级医院增加到60家以上,比2015年底一下多出至少35家。而三甲水平医院也达到20家以上,还有10家在全省、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医疗机构,80个优势明显、综合竞争力强的省级以上医学重点学科。而在朱小姐居住的坂田片区,也会在2019年迎来首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吉华医院,坂田居民看病就医终于可以不用大老远奔波了。
对于住院患者来说,到2020年再也不用担心会睡在医院走廊了,因为,全市新增病床2.5万张以上,常住人口千人床位数达到4.3张(按1480万人口计算)。
就医体验好不好?分级诊疗化解看病“扎堆”难题
曾经是“排队2小时,看病2分钟”,但到了2020年,“互联网+医疗”的成熟发展将使在深圳看病变得轻松容易:手机连上网络,下载一个APP,再动动手指,几分钟就可以实现预约挂号、查询就诊结果、缴费取药等一站式服务。
2020年,扎堆医院“看病难”的烦恼也将随风而去,因为更多更优质的社康中心要横空出世啦!一方面,规划新建的政府办社康中心的建设标准大大提高,仅业务用房配置就要提高到1000平方米以上;另一方面,公立一级医院、医院外设门诊部逐步向社康中心转型,形成三级综合医院与社康中心一体化运营、分工协作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未来的社康中心服务也与以往的大不相同,不仅可以满足一般常见病、诊断明确且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的用药需求,而且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在社康检查的项目也能在医院诊断,省钱又省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开始,全市二、三级公立医院全部设置全科医学科,负责协调双向转诊工作,优先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放专科号源,对需要转诊的病人实行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的服务。
医生检查细不细?家庭医生随时随地答疑解惑保健康
住在罗湖区某社区的赵阿姨患有糖尿病多年,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检查身体并拿药。以前的她要起个大早,匆忙赶往医院排队挂号,但现在,她在家就能详细了解到自己的身体情况。
为了改善市民看病就医的体验,深圳大力发展家庭医生服务。2015年,全市580家社康中心开展了家庭医生服务,老年人、慢性病和精神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63%,赵阿姨也在罗湖区某社康中心签约了家庭医生。
“只要给手机安装一个软件,它就能记录我过去十年和今后的医疗信息,还有专门的家庭医生告诉我怎么维持身体健康,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哪些事项。”赵阿姨说,软件还可以实现在线预约、诊费支付、签约医生互动咨询、健康管理等功能,非常方便。
签约家庭医生的另一个好处是看病不再繁琐和麻烦,通过电话、QQ、微信以及24小时服务热线等渠道,可以与家庭医生沟通医疗方面的各种问题,日常小病在家庭医生和社康中心的帮助下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