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可用于治疗非瓣膜性房颤(NVAF)和静脉血栓栓塞(VTE)。
目前有很多大型临床研究对比了NOA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这些临床研究中,患者均服用特定的剂量,且均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但这存在争议,由于存在个人差异,衡定的剂量可能会增加部分患者治疗失败或者出血风险。AndrewNoll博士就NOACs剂量、抗凝效果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同时总结NOACs药物的抗凝效果,该文发表在JACC杂志上。
临床上有很多指标可用于评估NOACs药物的效益:治疗失败率、严重出血事件、药物相互反应、剂量过大、肾衰竭或肝衰竭、肥胖病人以及围手术期。也有研究表明不同患者中即使NOACs的血药浓度差异很大,但是对于临床预后的影响却很少。
直接监测NOACs的血药浓度是不实际的,检测凝血功能的指标如PT、PT/INR、APTT、TT均不能很好评估NOACs药物活性。在评估NOACs活性时,需评估抗凝相关的不良事件,如出血事件、颅内出血等事件。
最新研究发现,在新诊断的NVAF中,达比加群与华法林相比,其出血风险更高,特别是在非裔美洲人群和患有慢性肾脏病的患者中。除此之外,也有研究发现在既往有胃肠道出血的NVAF患者中,利伐沙班与华法林相比出血风险较高。同样的最近批准使用的依度沙班也应避免在肌酐清除>95ml/min的患者中使用。
NOACs的应用剂量应根据个体患者的不同特征(肌酐清除、体重、药物相互作用),但问题是如何评估其使用效应。
RY-LY研究中在NVAF患者中将达比加群作为预防中风的治疗药物。发现在低肌酐清除率(<80ml/min)、年龄≥75岁、女性、体重<50kg和高出血风险(CHADS2、CHA2DS2-VASc、HAS-BLED评估)患者中,达比加群的血药浓度较高。研究发现,尽管达比加群血药浓度(38.9-215ng/ml)变异很大,但其缺血性中风的发生风险并无差异。
但是在高血药浓度的患者中,其出血风险相应的增高,特别是年龄≥75岁的患者中。这提示在运用达比加群治疗的过程中,其预防血栓事件的治疗窗较大,在治疗过程需调整其用药剂量。
而在ENGAGEAF-TIMI48研究中将依度沙班作为预防NVAF患者中风的治疗药物。研究中对可能高血药浓度的患者(低肌酐清除率、低体重)减少用药剂量。但也发现个体间的血药浓度变异很大。高血药浓度的患者出血风险较高,但中风风险降低。但血药浓度似乎对脑出血的发生影响不大,在高浓度的患者中,脑出血的发生率并无增加。
研究中发现服用低剂量的患者(30mg/d)依度沙班的血药浓度相对较低,但是其出血发生率、中风发生率以及死亡事件发生率较服用高剂量(60mg/d)的患者高。这可能是患者的基础危险因素并不一致,而不全是药物的影响。故在运用依度沙班治疗时,不应仅仅根据患者的血药浓度决定治疗剂量,而应权衡患者的危险因素。
而关于其他的NOACs药物,目前仍未有相关的数据。尽管NOACs药物需根据个体来调整用药剂量,但是如若能量化评估NOACs药物剂量,无论对于患者还是临床医师都帮助极大。临床直接测量血药浓度仅能作为参考,而监测凝血功能(PT/INR,aPTT、TT)对于评估NOACs药效作用不大,若有更多可靠的评估NOACs药物的检测,可帮助临床医师更好的决策。
监测达比加群药效时,可检测凝血酶时间(TT)、ecarin凝固时间(ECT)则可以量化评估抗凝效果。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定量检测在临床实践中还未大规模开展。而在利伐沙班、依度沙班阿哌沙班中,则需监测抗Xa因子活性。但标准的凝血功能用于评估NOACs药效,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总结
1.NOACs在NVAF患者或者VTE患者中使用相对安全有效,且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但在以下情况需监测NOACs活性:1、治疗失败;2、出血;3、肝功能不全或肾功能不全;4、围手术期。
2.NOACs剂量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而非依据血药浓度。
3.标准抗凝监测对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