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流通领域政策频频调整,流通环节趋于扁平化,打破了原有的医药营销格局。药品采购模式的变化和国家对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推动力量,弱化了医药商业的分销话语权,客观上推动了医药商业向物流业态靠拢。各医药商业巨头逐渐从购销模式转向委配模式,在第三方医药物流领域角力。与此同时,中国邮政、DHL等社会物流企业陆续加入舞群。尽管目前第三方医药物流仍处于试水阶段,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尚未形成,但这种新业态正从模糊走向清晰。
商业与社会物流共舞
目前,国内已经推出第三方医药物流试点的省(市)主要有浙江、山东、江苏、湖南、云南、海南、吉林、北京、广东、四川等,主要是以向企业发放第三方医药物流试点资格批复件的形式进行政策试水。
最早关注和支持第三方医药物流的是浙江省,已批有浙江英特物流有限公司、浙江华特物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试点工作。广东省已批准进行药品第三方物流试点的企业有7家,包括国药控股广州有限公司、广州医药、广东九州通等医药商业巨头的分公司,据统计,这7家公司去年的药品流通总量是450亿元,占广东全省流量的45%。
四川省在今年3月启动药品第三方物流试点工作,首批试点的5家企业包括四川省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科伦医贸、招商局物流集团成都医药有限公司、四川九州通、西部华源医药有限公司。
试点在全国范围陆续摊开后,第三方医药物流渐热。去年5月出台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在满足医药物流标准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邮政、仓储等社会资源,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此前一直纠结的主体问题似乎有了定调,专业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医药商业和社会第三方物流企业均可分食。
从相关试点省份的情况看,医药商业和一些社会物流企业均获得了试点资格。中国邮政从2006年开始布局宁夏医药物流,目前已相继在宁夏和内蒙古拿到GSP证书,似乎要在医药物流领域下很大的一盘棋。DHL紧随其后。
不过,取得第三方医药物流试点资格的企业还是以各地规模医药商业为主。“医药物流所需的软硬件设备专业化程度很高,这对社会物流企业是较大的困难,其网络优势在药品流通领域很难发挥作用。无论是社会物流还是医药商业,都必须达到GSP标准。”四川省医药商业协会原副秘书长李长山指出。
多种模式并存
国内最早的专业医药物流企业是浙江邦达和北京嘉事堂两家区域龙头。浙江邦达主要与省内部分有实力的医药商业公司达成战略配送关系,接受订单,直接将产品配送到终端。但其重点在运输,与所谓的第三方物流标准还有一定距离。北京嘉事堂则因受北京市货车运输条件制约,将运输工作委托给中铁等公司负责,只控制仓储和信息工作,也和标准的第三方物流模式有一定距离。
全国性医药商业企业对这一领域觊觎已久,虽未举大旗进军,但其图谋在10年前便可寻迹,国控、华润、九州通等巨头在多省中心城市大兴土木,圈地建设现代物流中心。
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副秘书长张凌辉指出,近两年来,医院市场越来越受政策影响,医药公司的物流服务能力成为衡量企业能否从事医院业务的标准之一,新版GSP出台在即,物流领域的投资规模将越来越大,有效的物流服务水平不但成为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成为企业继续生存的必要条件。“在此背景下,借助政策门槛,通过取得第三方医药物流资格的方式吸引并整合当地众多的中小医药公司或个人做大业务规模,成为许多药企建设现代医药物流中心、争取第三方医药物流资格的动因。”
国药的优势在于公立医院的广覆盖网络,精神类药品、毒麻药品、疫苗、血液制品、生物制品的特许配送。在“终端为王”和“现金为王”的配送市场,国药的优势无人能及,但其强大的购销体系使企业在面对分销商提供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方面遇到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