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集团也有过很难受的时候,在各地拓展业务时根本没人理你。我们手里没有垄断性资源,能做到现在的规模,跟央企的身份没有什么关系。”2月25日,中国医药集团董事会秘书石晟怡这样评价国药集团的市场地位。
如果不出意外,国药集团将在今年成为中国第一家列世界500强的医药企业。2012年,进入世界500强的门槛为年营业收入220亿美元。2011年时,国药集团总收入为1250亿元人民币,且增长势头强劲。
2009年9月,国药集团旗下最大的医药商业平台国药控股(01099.HK)在港上市,按石晟怡的说法,“商业网络布局基本完成”,自此后国药进入了另一个领域的竞争医药生产环节的扩张。“国药控股过去也有一些医药工业资产的收购,只是影响不大。2010年初国药集团收购山西威奇达,可以算是国药进军医药工业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石晟怡称,这么多年下来,国药是央企中很少见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企业。但国药集团这两年在医药工业领域的征伐,也不免引来猜测和质疑,3月初本报记者对石晟怡进行了专访。
收购小企业的逻辑
《21世纪》:国药工业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扩张?
石晟怡:国药工业计划经济体制下就有,过去叫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在没有整合之前,工业这块我们主要是一些小的生产精神、麻醉类产品的企业。另外,国药控股旗下还有一些小的生产厂。2006年没有开展大规模收购之前,工业领域销售收入占整个集团比例为2.68%。
2010年国控香港上市之后,集团基本完成了商业领域的布局,出于完善产业链的考虑,开展了一系列的收购。可能市场比较瞩目的有收购威奇达、阿拉宾度等原料药企业,其实还有一些小企业,只是外界没有关注到。例如吉林一心制药、厦门星鲨药业,最近收购的盈天制药等。经过这两年的快速发展,2011年工业收入占到集团总收入的8.58%,当时就上百亿了。2012年,国药工业更是创下了130亿的产值,这两年发展的确很快。
《21世纪》:进行这些收购,其中是否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还是说只是为了做大工业而收购?
石晟怡:国药对其他企业的整合都是有目的的。会按照集团发展战略,补充我们的产业链。比如说,2011年收购的厦门星鲨,就是作为一个普药生产基地,主要生产OTC和基本药物;收购吉林一心则是考虑丰富集团的抗癌药品种;而对盈天制药的收购,是计划将其打造成中药平台。此前收购的威奇达、阿拉宾度等企业,是集团的原料药生产基地。
现在市场上好的企业本来就所剩无几了,医药领域民营企业发展也很迅速,所以我们看中的基本都是一些有特色的小企业。
《21世纪》:这些小企业能够承担起国药的“产业平台”任务吗?国药是否会直接介入这些企业的生产管理?
石晟怡:我们希望它们能承担起整合平台的责任来,集团会陆续将一些既有的工业企业注入到这些平台中去,帮助它们做大做强。例如盈天制药后续就会接纳集团子公司中国药材公司的中药工业业务,今后盈天将成为国药的中药工业的平台。
国药控股和其他子公司手中,也有一些医药生产企业,目前在集团层面还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全部归拢到国药工业这里来,未来还有整合的可能。
内部协调上,我们主要还是采取股权管理,董事会里面国药占多数,这些公司需要按照国药总体战略去发展,管理上,要求纳入集团大体系,按集团交给他的任务,作为集团产业链的一个环节。财务、投融资、人员考核等重要节点都要集团来批准。
收购公司都是综合考虑的结果,集团的决策是相当慎重的,风险早就考虑的很周密了。
央企没有任何优势
《21世纪》:国药在收购这些企业过程中是否会更容易一些?2010年以来,国药一直在和各地方政府签署合作协议,这一过程中是否收购了很多地方企业?
石晟怡:完全不存在这种情况。医药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太市场化了,完全放开的,国药或者说央企没有任何优势。可以看到很多民营、外资的医药企业在这一领域发展很不错,正是由于医药行业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