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医疗"出海"看起来似乎有点扯,一来国内的大市场还远没有开发出来,二来互联网医疗的现状并不乐观。有什么必要"出海"?又凭什么"出海"?
但从已有的实践来看,确实已经出现了互联网医疗公司出海的尝试。而且,这些尝试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发生一些变化。包括出海的形态、方式、内容等,呈现了一种逐渐递进、细分的进化趋势。
是什么因素在推动"出海"的趋势?这种趋势最终将向怎样的方向递进?它是否有可能对国内的互联网医疗格局产生影响?
进化阶段一:患者出海
跨境医疗其实已经火过一段时间,提供的主要服务是把中国患者送到国外的医疗、美容、体检等机构接受医疗服务,由此也衍生了一些境外远程会诊之类的服务。在互联网介入前,这类服务主要是由中介服务机构来提供服务。
这个市场本身也有一个进化的过程,早期主要是出国体检、美容整形、抗衰老等,信息不对称又缺少规范,相对比较混乱。后期盛诺一家、惠每极致等机构出现,逐渐强化了品牌、规范的理念。尤其是盛诺一家特别提出服务疑难重症患者,突出了医疗的属性。此后,以日本、韩国、中国港澳台等为目的地的出国看病机构大量出现。
在这个阶段,出国看病主要是针对一些特定的需求,比如高净值人群对于高品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在国内公立医院很难得到满足;或者是对抗衰老、整形美容等有特定需求的高端人群。加上市场认知度的问题,这个阶段的出国看病还处于非常小的市场规模。
后来,互联网医疗开始介入这个领域的服务,同样经历了一个过程。比较典型的是春雨医生孵化的春雨国际、就医160推出的国际医疗服务,分别是在2015年8月、2016年3月上线。到这个时期,已经是这两家综合型平台积累了相当大的用户量的阶段。实际上,互联网医疗介入海外医疗的思路主要是,从海量的用户当中筛选出具有海外医疗需求的人群。
延续了互联网一贯的特点,在跨境医疗方面主要带来的改善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比如春雨国际以5万元的价格,将可接受人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多数中产的层面;就医160则将在国内的"直连+"服务延续到了国际医疗,用户可以直接预约。
总结起来,这一阶段的医疗出海,主要是为患者提供出国就医的服务,产生这个趋势的主要推动因素是两个方面的:一个是经济增长带来的富裕人群的增加,另一个是国内外医疗服务质量和体验的差别。因此,这个阶段互联网医疗出海的方向主要是医疗技术发达但收费标准较高的目的地。
进化阶段二:工具出海
相比送人出海,第二阶段的level要更高一点,就是工具(或技术)出海。虽然在医疗技术能力上的差别相对较大,但在互联网领域,很多论断认为,中国与世界最先进水平之间差距并不大,甚至在某些方面齐头并进。
具体到互联网医疗领域,虽然中美两国在医疗制度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在创业创新层面,则有相当高的契合度,大体上都是围绕着医生、患者、医院的痛点展开。从目前的形式看,为医生的临床和科研提供服务的医疗工具在出海的步伐上相对比较快。两方面的案例:
临床工具-杏树林
很久以前,杏树林的创始人张遇升在36氪发过一篇文章《移动医疗有哪些商业模式?》。文中列举了Epocrates、Zocdoc、Vocera、WellDoc、Zeo等五家美国医疗创业公司,涉及的商业模式包括向医生、药企、患者、医院、保险收费。
从现在的趋势来看,这篇文章的梳理颇具前瞻性。而张遇升创办的杏树林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也显得颇为领先。
今年1月初,杏树林宣布完成C轮3200万美元融资,同时发布了自己病历夹国际版Medclipper上线的消息。张遇升称,杏树林是第一家走向海外市场的中国移动医疗公司,而且Medclipper当时就已经在超过15个国家的医生使用。
张遇升谈到,大部分外国医生都是自由职业,对工具类的产品需求强,而且虽然比美国相对有些差距,但在全球其他国家比如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过,医生的工作仍然没有获得电子化、数据化的服务,移动医疗还是一片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