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年间,新分子实体(NMEs)首次申请50%遭到FDA拒绝,其原因复杂多样,有些是因为缺乏充分的药物表征,有些乍看应归因于企业研发程序失于草率。
新药从测试到获批一般要经历9年或者更长时间,在FDA严格甚至可以称为严酷的疗效和安全审查下,新分子实体一般六个成分或有一个可以通过审批。为什么是6:1?有些原因比较简单:产品不具有商业价值或者产品的安全性或疗效有违申请初衷。更多是因为有些产品的质量现有数据难以进行评估,作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引擎——新药研发行业面临最尴尬的局面是缺乏评估手段或数据。
“对新药开发而言,了解新药审批为什么失败至关重要,”FDA官员Sacks如是说,“一个新药批准被错误的延迟可能给各方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首先,开发公司因为新药延迟而无法快速得到投资回报或回报率降低,病人缺乏治疗方案的选择项,悲催的是FDA审核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审查新药的再申请。”
Sack研究了自2000年10月至2012年9月FDA药物研究评估中心收到的所有治疗型新分子实体的市场申请,但排除那些仅评估过一次或在FDA评审之前就被申请者撤回申请。惊奇于Sack发现之余,其中确实有很多有关新药研发的新发现值得学习。
批准比例因治疗领域而异
不同的治疗领域新药批准比例差异显著。抗肿瘤用药72%的新分子实体在第一轮审批通过,而肺病和过敏症批准比例不足31%(表1)。出现如此落差并不难解释,首先,由疾病本身的天然性质决定的,比如有些疾病对病人的影响容易定性定量,药物效果容易测量,因此申请的药物比较多;其次,药物对适用病人的康复能力也会因疾病不同而呈现差异;再次,如果药物对多种疾病有效,对不同疾病的作用大小可能不同,作用越大临床终点指标越突出,最后,人们对药物的风险或疗效等评价会因疾病而异,比如对比较严重的疾病特别是致命性的疾病,人们对其治疗药物风险的容忍度较一般疾病高,例如治疗埃博拉药物ZMapp的研发过程即为经典例子。
表1 不同治疗领域首轮通过频率

数据来源:JAMA.2014;311(4):378-384.
不同治疗领域新药获批的比例存在天壤之别,这对医药研发行业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为了规避投资风险,甚至能够影响研发公司钟情于何种治疗领域。因此,风投资金义无反顾的投向抗肿瘤药物而放弃心血管、神经学等领域就不足为奇了,心血管用药首轮通过率仅32%、神经学科通过率仅33%(表1)。心血管等领域药物研发需求多样、投资规模大,从而迫使新药风投转向其他治疗领域。
药物的安全、效果、质量和标签问题为失败主因
致使申请失败的原因可以简单的归为四类:1)安全性;2)效果;3)生产质量控制(CMC);4)产品标签。新分子实体50%能通过首轮审核,67.9%的申请(72/106)在第一轮中获得优先评审,40.3%(79/196)的药物获得常规评审。首轮失败的申请中,15.9%(24)失败于最佳计量(效果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计量)设定问题(表2)。FDA评审计量标准并不总是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一致,例如针对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效支气管扩张药物的申请就比较困难,因为FDA对最小有效剂量的定义不同,以上统计表明企业要迎接审批方方面面的挑战。
表2 首轮评审失败者功效不足点

数据来源:JAMA.2014;311(4):378-384
7.3%(11)的失败因为受试人群与可能使用该药物的人群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