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能进医院的大门都很困难,而且医生也都躲着,很多医院都安排了保安专门盯着,那阵势就和防贼似的。”聊起自己医药代表的工作,赵兵(化名)就一肚子的憋屈。
23岁的赵兵毕业于山东某重点大学,专业为医药学。今年7月份,赵兵经过层层考核后如愿以偿地加入某跨国药企,成为医药代表群体中的一员负责山东省某地级市呼吸类药物的推广。
然而让刚入职的赵兵感到措手不及的是,一场拒绝医药代表进医疗场所的“大行动”正在医药界展开,目的是为了打破药企和医院之间的利益链条。因为业内普遍认为医药代表会导致医生凭回扣多少开药而非按治疗需要开药,助长医疗部门的腐败现象,并且间接导致药价虚高。
“听同行说,广州省卫计部门已经采取相关措施了,而且现在很多跨国药企也开始裁减医药代表,这可能也与葛兰素史克行贿事件的影响有关。”赵兵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法治周末记者从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了解到,11月13日下午,该部门召开第二期行风专项治理情况通报会,会议点名批评了广州五家医院的医生与疑似医药代表有接触、交流,并要求认真查找原因,加大力度,认真整改。
这也引发了连锁反应,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广州多家医疗机构已采取保安抓住医药代表有赏、张贴告示敬告、内部严律医生接触医药代表等措施严防医药代表进入医院。
法治周末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葛兰素史克(中国)自行贿事件发生后就在裁减医药代表,而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施贵宝)也正在大幅度裁减医药代表(以下简称药代),并将涉及千人左右。
医学联络员模式兴起
“上个月,去北京参加公司会议,大家都在抱怨(工作)越来越难做。我身边很多同事都已经主动辞职了,目前我们公司像心肌类药品的药代都很紧缺。”赵兵说。
在药代“饱受打击”的境况下,一种沟通医药相关各方的“医学联络员”模式正在医药界悄悄地流行。
医药业人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所谓医学联络员的首要任务就是与相同治疗领域(如肿瘤、中枢神经、心血管等)的学术领导者保持密切的关系;此外,医学联络员还是各自制药企业内部的专家,负责开发教学材料并为项目提供支持。
“对医学联络员的绩效考核指标是多方面的,包括和专家的沟通,科学上的建树,研究以及相关出版物等;而现在医药代表的工作则是直接与医生沟通,考核标准就是销售的达成率。”上述医药业人士说。
“目前我们公司也有改革的动向,据说是要把药代销售指标取消,薪酬不再与绩效挂钩。如果这样,我想工作可能会轻松很多。但这也意味着薪酬会大不如过往,那这份工作也就成为‘鸡肋’了。”赵兵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同时赵兵也表示,自己明显感觉到公司对于医药代表的相关活动的费用支持正在减少。“过去,申请一个学术报告活动很容易,相关费用包括请客吃饭、给医生的学术报告出场费都是很容易通过公司给的信用卡直接报销,而现在不行了,申请一场活动都很难。”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约有3000名医学联络员,而未来这一数量预计每年将增加20%。同时相关行业报告显示,亚太地区对医学联络员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尤为突出。
法治周末记者在百度搜索嵌入“医学联络员”后,首先弹出的第一链接都是医学联络员的招聘信息,而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这类招聘信息更是活跃。
或换汤不换药
“跨国药企裁减医药代表并意图在销售模式上求变,推出‘医学联络员’的身份多是当下医疗反腐压力下的无奈之举。而我认为这种身份的改变可能只是形式上的,实质上并不会有所改变。”曾在医药界各大药企担任销售经理,现为北京市京翰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文生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赵兵也向法治周末记者表达了自己工作的无奈:“现在公立医院中医生的一部分收入涉及到开处方药分成。医生开了国内药企的处方药后,一般直接就能通过医院拿到相关的提成;而对于跨国药企而言,医生如果开了我们相关的药品是没有提成的。也因为这方面的原因,我们只能通过邀请医生做学术报告等各种方式与医生建立联系与交流,以使负责的产品能够被医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