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我们对创生的放手,与其说把企业卖了,倒不如说获得了更高、更广的发展平台。”
文/施宇 摄影/沈卫东
14岁独自飘泊打工,32岁回乡创业,59岁二次创业。想别人未想到的事,走别人未走过的路,发掘别人没有看到的潜在商机。创业道路上,商海浮沉,一路崎岖,一路精彩。
出让由自己一手创办了27年的上市公司创生控股,即使已成行业第一。转身一瞬间,又创建福隆集团,并发宏愿:在70岁生日之时,成为一个百亿集团。
我们在探寻着创业成功的奥秘,然而万道有其宗,创业正道是沧桑。其中的沧桑,既是多变曲折的境遇,也是勇于自我变革的精神。
2013年初,面对全球最大骨科产品生产商美国史赛克公司(Stryker)向创生控股伸出全资收购的“橄榄枝”,公司创始人钱福卿的内心各种情感交融激撞,树欲静而风不止。
“我为什么要卖掉创生?”这段时间,钱福卿一直不断地问着自己,并试图寻找出所有理性的答案,希望抑制住来自内心深处的那股天然的抗拒。
正在举棋不定之际,家人的种种劝告似乎让他的心理天平产生着某种失衡,上下更为摇摆。
“年龄不小了,该休息休息了!……”相伴几十年的爱人轻声相劝。在她的眼里,财富荣誉都不是最终决定的唯一考量,丈夫的健康和快乐才是最关键的。
钱福卿望着妻子,心怀感激。一路创业,一路艰辛,她一直默默相助,无私地支持着他的事业。钱福卿低头喝下一口钟爱的普洱茶,细细品味,浓香中略带苦涩,而思绪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创业之初的那段时光……
十六年走南闯北艺成回乡谋创业
在岁月长河的冲刷下,在记忆的沙滩上,所存留的不仅是沙砾和泡沫,还有一颗颗散发理想光耀的贝壳。
1986年,对于钱福卿的人生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那时,他正当壮年,三十出头,这也是一个理想尚存、阅历丰满、激情满怀的阶段。
出生于物质匮乏的时代,生活的艰难让钱福卿从小就已自力更生,为家人分忧。年幼的他在上学时就开始打草鞋叫卖,一双草鞋赚几分钱,却常常因为迟到而被老师罚站墙角。这或许是那个年代穷孩子共同的记忆和特征。时代的伤痕深刻在他们的内心,但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在80年代成长起来的“草根”企业家。
1969年9月9日那天,14岁的钱福卿,手里紧紧攥着裤兜里父母给的几十块生活费,肩背行囊,告别家乡和家人,搭上了开往扬州的班车,去一家玻璃仪器厂当“灯工”。由于为人聪慧,肯钻研吃苦,三年后就成为一名带领14个学徒的师傅。之后,他走南闯北,辗转于苏北、江西等地打工,历经着一次次对于人生的修炼和思考。
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潮流中,一直飘泊在外、历经坎坷的钱福卿被一股创业的冲动所牵引,回到曾为“驿站”的家乡——江苏常州武进。
1986年6月14日,这是钱福卿最为铭记的一个日子。回到家乡的他创办了普罗斯电器(中国)有限公司的前身——武进牛塘玻璃仪器一厂。同年,他又成立了创生控股(中国)有限公司的前身——武进县牛塘医疗器械厂(后改名为武进第三医疗器械厂)。
那时,虽然个体经济得以蓬勃发展,但是创办企业,发展私营经济,在某些方面还处于禁区,受着政策的约束比较多,钱福卿于是将企业挂在当地农业局的下属单位,戴上一顶“红帽子”。
最初的牛塘医疗器械厂产品比较单一,主要为某种医疗仪器定做配套的设备。这是一个典型的家庭作坊式企业,总共也就3个人:钱福卿和他的两个徒弟。虽然无法量产,但由于产品有着10倍的利润,加上钱福卿出色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订单络绎不绝,一年的销售额居然也能达到100多万元。在那个还是羡慕“万元户”的年代,在那个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钱福卿成为当地的“闻人”,一位有魄力和实力的企业经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