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我一个从农村出来打工的,在北京能和首都人民享受一样的医保待遇。”近日,在北京某工地,一位来自河北的建筑工人这样说。
根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规定,从今年4月1日起,在北京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将统一纳入北京市城镇职工医保范围,按同等标准缴纳医保费,享受城镇职工医保待遇。
近日发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整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职责等,由一个部门承担。这意味着一个权责一致的医保体制开始进入人们视野。而这一转变,亦将对医疗卫生产业带来深远影响。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迫切要求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差距。有关专家指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目前我国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以及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包括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全面推进,“三保合一”也开始呼声益高。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熊先军认为,当前“三保合一”的紧迫性体现在五个方面:
首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提出的要求。城乡人口流动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加速提高,迫切要求有一个统一管理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与之相适应。城镇化是整合城乡医保的动力,而整合城乡医保则是城镇化的制度保障之一。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整合,可以为实现真正意义的城镇化助力。
第二,从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公平性的要求来看,整合城乡基本医保制度是保证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公平性的基础和前提。城乡基本医保制度管理体制不统一,会导致政出多门、政策掣肘,也会造成重复参保,重复投资建设等问题,甚至造成城乡基本医保制度发展基本理念相互冲突,冲击基本医保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影响制度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使城乡基本医保制度待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三,统筹城乡医疗保险是提高保障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同一个地区,农村和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管理不统一,医疗保险的互助共济功能难以发挥,影响医保基金运作效率;对医院的监督制约能力相对会降低;新农合的县级统筹制约了医疗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削弱了医保基金抗风险能力;两套医保制度的支付方式和支付标准不统一,使一个地区的医疗服务价值判定标准失衡,对医院管理和医生行为造成负面影响。
第四,整合城乡医保也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将筹资渠道统一起来,可以减少个人和企业多头缴费的麻烦,也便于对缴费责任人在缴费基数上的监督,并提高农村居民各类社会保险缴费的便捷度,降低政府财政投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第五,是当前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要求。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难度较大,根本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医疗卫生体制以及相关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彻底改革。在“养懒汉”的机制下,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成本高,参保人利益少。医保基金管理只有从该体制中抽离出来,才能建立对医疗服务激励和制约相结合的机制,通过谈判团购医疗服务;才能提高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行效率,通过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彻底改革现有医疗卫生体制和制度,否则医疗卫生体系会缺乏改革动力。
管理、监督、筹资面临诸多挑战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三保合一”将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三保合一”由哪个部门统一负责管理更加合适是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熊先军介绍说,目前天津、广东、重庆、青海、宁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6大省区,以及28个地级市和79个县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已经整合到人社部门管理。他认为,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并划归人社部门统一管理已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