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医疗体制应该是设计和鼓励人们为健康埋单,多渠道预防疾病,并多方分享收益。商业健康险会是促进这一进程的最好主体。
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核心价值在于医保控费,其长期稳定发展有赖于强有力的支付方。中国医疗生态环境中,药品电商和商业健康险是两大最具潜力的支付方,构成了中国“互联网+医疗”支付方的一体两翼。
2014年5月,《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激起了业界对药品电商的多重想象,但延宕一年半未果。2015年9月,在挂号网以“ACO(AccountableCareOrganization,责任医疗组织)健康保险体系”概念赢得创投创纪录的3.94亿美元融资后,一时热点转向商业健康险。趣医网董事长李志近日也表示,“虽然医药电商和医疗保险都将是趣医网主要的收入来源,但从未来的趋势来看,医疗保险将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药品电商政策延宕,凸显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复杂性
经历了2014年令人焦急的政策等待,2015年药品电商领域出现了三件影响行业发展的融资项目。一是O2O快速送药平台兴起,初期连接药店和用户,当前已向自建药品仓库等多模式快速演进;二是阿里健康整合天猫医药馆,进一步整合内部资源,并推出“未来药店”合作计划;三是京东巨资投入“上药云健康”,目标直指处方药网售。京东商城上药云健康旗舰店于10月上线,曾列出众多的国外专利药和原研药,主要是医保之外的抗癌类自费药,最高单药达十几万元。但10月下旬,所有药品下线,仅保留一款阿斯利康的抗癌药物易瑞沙作测试。这次小风波,反映出药品电商冲破政策的迫切心情,政策监管者的谨慎小心。

2014年数据,中国药品零售市场大约一万亿元,80%在医院售出,两千亿院外零售。而医院外通过电商领域零售的药物约100亿元,占整个药品零售市场不到1%,而美国同期药品电商销售额占药品零售额的30%。因此,中国药品电商市场潜力巨大。但巨大市场前景存在着几个政策堤坝:网上限售处方药、医药不分开处方难外流、医保不能线上支付、医保统筹账不能用于零售终端支付。药品电商发展遇阻,使互联网医疗短期内缺乏强有力的支付方,发展商业健康险受到青睐。
政府基本医疗保险兜底全民健康
医疗服务属于公共品,是任何国家政府都需要提供的基本服务,但各国模式不同。医疗服务市场犹如住房市场,总有一部分人缺乏基本支付能力,需要政府通过廉租房等制度设计解决。同样,医疗服务市场中,有一部分缺乏支付能力的人员需要政府来兜底。中国执政党性质要求中国提供高覆盖、较高标准的医疗公共服务。1998年前,中国医疗保险模式与美国类似,尤其是城镇就业职工,单位承担员工的医疗保险,配备基层的医疗机构和人员,并负担员工就医费用。1998年后,中国利用十几年迅速建立起覆盖所有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险(见下图表)。由此而来, 中国各级医保基金因为历史欠账、管理机构及机制不健全、迅速扩大覆盖面等因素,使医保资金面临亏空。

政府四大医保已实现了所有人群的全覆盖。政府鼓励发展商业健康险,将其视为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补充。201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50号)提出,“大力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有机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并提出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经办各类基本医疗保险。上述国务院专题文件,为商业健康险发展奠定了政策突破口。目前,安徽省已试点由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城乡大病医保”和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试点成熟后,未来还可能承办城镇职工基本医保。
“互联网医疗+保险”的玩家和玩法
“互联网医疗+保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特指商业健康险,对受益人因疾病而产生的费用进行赔付,主要涵盖基本医保之外的病种和费用;广义上,保险公司与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创新险种也包含在内,如泰康保险与咕咚达成合作推出的互动式保险服务——“活力计划”;泰康保险与挂号网合作推出的“医者无忧”保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