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产业政策、竞争特别是经济大势的原因,中国制药产业正在分化成三个层次。第一层面的企业,这些企业没有将主要资源和精力放在当下,与目前的竞争对手厮杀,而是将目标放在未来二十年能够成为世界级制药企业并为此而布局,这些企业已经完成原始积累和市场化转型并找到了制药产业在市场化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模式。第二个层面的企业仍在为规模而战。这些企业不遗余力扩大规模,或者首仿,或者兼并,甚至多元化,在“百强”外的要进入“百强”,在“百强”内的要进入前十强,厮杀不可谓不火热,竞争不可谓不激烈。第三个层面的企业在为生存而战。这些企业或者还没有过2010版GMP,有的企业虽然过了2010版GMP但是还在为是否进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怎么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而发愁。用步履维艰来形容处于这个层面的企业比较恰当。处在这一层面的制药企业,不仅是进难,退也难,因为处于这个层面的制药企业众多,是否退出?退出的代价能否承担得起?如何退出?对这些企业来说都是难题。如果说还有一层企业,那就是跨界进入的小型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依靠新网络技术、移动医疗技术和个性化诊疗技术等切入医药市场,前景如何还需要在实践中判断。
实际上,决定制药产业分野的因素早已蕴藏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目前处于医药工业百强榜内的企业大多数都是1986年以后或从国有企业转制,或白手起家创建。在这三十年中,制药产业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中匆匆前行,医药产业规模与国家GDP一样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不仅如此,在需求迅速扩大的同时,仿制药获得巨大发展,污染企业与清洁企业同时在市场竞争,技术水平高的产品与技术水平低的产品同台竞争,通过商业贿赂、不规范竞争和数据造假,一些企业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积累了巨额财富,有些企业已经将这些财富又投入到企业发展中。三十年来,医药市场鱼龙混杂,有时规范企业竞争不过不规范企业,产生劣币驱除良币的结果,规范企业与不规范企业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
时间进入2015年,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GDP增幅回落在7%左右,制药产业增幅也从20%度下降到9%左右,产业分野开始显现,经营管理精益化好些的与差一些的制药企业感觉到不同的前景。有远见,已经在早期对产业进行技术、研发、品牌、精益生产、市场布局的制药企业与其他企业逐步拉开了距离。2015年1月1日《环保法》开始执行,制药企业特别是原料药企业以忽视环保取得的低成本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以此为开端,“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两票制”和“医保控费”,“营改增”五项政策陆续落地。这些政策从成本、产业数据、研发、规范销售、破除药品文号与制药企业捆绑制度和降低药品价格等多个方面改变了制药产业走向,加速了产业从混沌向分化的转型。
同时,国家出台的《2025中国制造》《医药产业“十三五”规划》和近期出台的“两化融合”企业清单都清晰的指向制药产业的未来。应该说目标已经明确,产业竞争态势逐步清晰,关键看制药企业如何抉择。
剖析目前优势企业之所以走得比较好,主要原因就是在十年前甚至十五年前就开始布局,有些企业十五年前销售收入只有一亿多元,但在研发方面的投资与其利润额差不多,说明其股东并不想将投资企业吃干榨净,体现了这些制药企业决策层的远见和卓识。一些我们今天看似非常风光的制药企业几乎都是在十年前甚至更早就开始布局,所以才有今天的成果。同样,为了企业的未来,这些企业又在为未来二十年布局。过去制药业内人士常讲一个新产品要十年十亿美金的代价,而今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新药从创意到成功上市最少要十五年,投入要增加50%即十五亿美金,这就是全球制药产业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