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企华润医疗旗下医院若单独上市,耗时太长,借壳是最佳选择之一,民企凤凰医疗并购医院缓慢且困难,两者的结合从资本运作看是成功案例。但华润管理的医院似乎没有明显提升,凤凰医疗的供应链模式或难以长久,并且双方融合需要时间,预期的协同效应尚待时日。
傅育宁接棒2年后,华润医疗实现了借壳上市。
4月8日,凤凰医疗(01515.HK)公告称将收购华润医疗下属子公司(子公司持有华润医疗部分资产及权益),并以向华润医疗增发新股的方式支付收购对价。交易完成后,华润医疗将成为凤凰医疗单一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低于35.7%,凤凰医疗将更名为华润凤凰医疗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华润凤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此次华润医疗借壳上市,实际是在2014年4月23日傅育宁接棒华润集团董事长后全力促成的。
据接近华润医疗核心管理层的知情人士透露,华润集团无法将旗下医药与医疗有效结合,华润医疗收购的很多公立医院,商业模式发展得并不成功,而凤凰医疗在门头沟几家医院的PPP模式运营,及其的供应链模式在业界受到认可并盈利可观。
在业内人士看来,华润医疗借壳凤凰医疗是对双方都划算的买卖,但两者要完成融合还需时日。上述知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如高层如何决策、双方高管去留、非营利性医院如何经营等问题。
“华润医疗借壳上市,除增加公立医院资产流动性外,亦想借鉴凤凰医疗的管理经验,此前华润医疗近100亿的公立医院收购后,并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事实上,从报表及诸多公开信息看,凤凰医疗也与华润医疗一样,在医疗管理上亦不占强项。而在运营多年后,凤凰医疗大股东亦显倦怠,甚至萌生退意,从去年10月开始陆续减持。”上述知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在4月8日,凤凰医疗高层在电话会议中表示,与公告中提及的47家医疗机构的合作模式仍未知,未来几年的盈利贡献尚不明确。
对于上述诸多问题,4月14日华润集团官方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时表示,除公告及新闻稿提及的内容,目前并没有更多的信息可以披露。但提到华润集团一直在与凤凰医疗有接触和沟通,近期达成合作是双赢的结果,亦期待双方能合作成功。
两年谈判一波三折
在双方4月8日签订的条款书中声明,凤凰医疗拟向华润医疗海外控股公司按每股8.04港元价格以发行上市公司股份的方式支付此次收购对价,合计发行4.63亿股,交易金额约37.2亿港元。
此次收购倘若完成,华润医疗将成为凤凰医疗的单一最大股东,公司将更名为华润凤凰医疗集团有限公司,新公司将运营107家医疗机构和3家养老机构,实际开放床位数达到1.178万张。华润凤凰的董事会维持11名董事,其中3名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华润医疗有权委派4名董事。
不过,据一位与华润医疗、凤凰医疗均有业务联系的,专门从事医院收购、托管的业内人士张宏(化名)透露,早在傅育宁接棒后,华润医疗就开始接触凤凰医疗,张宏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傅育宁接棒宋林成为华润集团董事长后,对旗下多个板块进行调研并高度关注医疗板块。”
如在2015年7月28日,傅育宁曾到位于北京的华润医疗总部调研,重点了解华润医疗的战略发展目标、医疗资源获取情况、公司上半年经营情况和各成员医院的经营情况,以及运营管理提升、供应链管理、资金财务问题等方面。
据张宏介绍,华润医疗亦曾尝试过模仿凤凰医疗的模式,后者模式可简要地表述为,获得医院经营管理权并控制采购权的“供应链”模式,主要利润来自采购环节。但最终因多个因素没有实现,才转而由华润医疗注资凤凰医疗。其间,双方谈判亦是一波多折,最“纠结”的一个问题是双方谁唱主角,直到目前,由哪一方高管出任董事长仍未有定论。
对此,另一位专业从事政府医疗机构调研的负责人张科(化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与以往不同,此次华润集团很重视对华润凤凰的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