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努力收购二叶制药的股权,一边积极洽谈转让下属两大药房,复星医药在过去两周内的频繁举动似乎正在给医药行业未来的走向亮出一道底牌。
业内纷纷猜测,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药品实体零售业务是否真的就此一蹶不振?医药工业又将会给复星系的大健康产业布局带来怎样的影响?
实体药店的荣辱
复星医药对外声称,公司正在与国大药房磋商关于上海复美大药房以及北京金象大药房的转让事宜。至于转让的理由,复星医药则给出了毛利过低的说法。而事实的数据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回顾过去两年复星医药的主营业务数据,医药分销和零售的毛利徘徊在12%左右,与医疗器械、药品研发接近50%的毛利相比,这个数字的确有失颜面。尤其今年上半年,分销和零售业务占主营业务的收入也被医疗诊断与器械赶超,落在了第三位。
“在实体药房都在积极试水电商业务的今日,我们似乎无法再对它们有太多的期待和憧憬。尽管,在过去的十年里,它的蓬勃养活了药品产业链上的几乎所有环节。”一位药店经营高管向理财周报记者透露。
上述两大药房,与其说是转让,不如说是内部产业的布局调整。
这十年里,复星医药也的确依靠药品分销和实体药房为自己打下了江山。
2003年,复星投资与国药集团共同成立了国药控股,占股49%,成为当时脍炙人口的国企改革典范。而国药控股则成了当时最具实力的大型医药商业流通企业。随即,复星投资又将国药控股的股权转让给了复星医药,从此,复星医药成为国药控股的股东。同时,复星医药又收编了国药股份(600511,股吧),借助整个国药集团将华北、华东、西北、东北等地区大中城市的营销渠道和网点,通过北京的金象药房,上海的复美大药房等完成了在华北、华中和华东的连锁药房布局。
记者在采访上海复美药房的工作人员时了解到,其实在今年年初,公司内部就已经有了这样的传闻,员工们也都做好了合并的准备。那么,将复美和金象转给国大药房,其实是将零售业务归并在国药控股的篮子里。
上述复美药房的内部人士表示,尽管曾被誉为是除了餐饮业之外唯一未受到互联网消费冲击的实体药店,还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瓶颈期,随着药品电商业务的不断蓬勃以及政策利好的支持,零售药店毫无疑问将面对巨大的冲击。“电商B2C业务日渐红火,处方药解禁之后药房的优势又将进一步被削弱。早在两年前,实体药店的零售业绩增幅就出现放缓,盈利水平下降。且一二线城市的市场基本饱和。现在实体店的出路是进军电商业务,或者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开荒。”
在这样的背景下,复星医药做出转让旗下上海复美大药房以及北京金象大药房可以清晰地解读出公司在医药领域的布局倾斜。
目前,复星医药持有国药控股29.9%的股权,这次转让更像是两大股东之间的讨价还价。对复星而言,无非是把业务从左边的大口袋挪到右边的小口袋。那么,腾出的口袋又要装什么呢?
8.5亿收购二叶制药,布局抗生素市场
近日,复星医药宣布将以人民币8.45亿元收购苏州二叶制药有限公司(简称“二叶制药”)共65%的股权,并可能在后续交易中以不超过人民币6.825亿元收购二叶制药其余35%的股权。
据悉,收购二叶制药分三个阶段,预计将在2020年实现最终100%收购。目前,复星医药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对二叶制药实现首轮收购,以3.94亿元获得苏州二叶经贸有限公司35%的股权。同时,复星医药全资子公司复星实业(香港)公司将以人民币4.51亿元受让ShiningleafPharmaceutical Holdings Limited全资持有的HHL全部已发行股份,HHL目前持有二叶制药30%股权。剩余35%的股权预计将在2020年从二叶经贸的手中转让获得。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二叶制药的核心业务集中在抗感染药物的研发与生产,由苏州第二制药厂改制成立,是国内最早生产青霉素类药品的企业。显而易见,复星医药对其收购的意图旨在扩大医药工业的产业规模,丰富药品研发生产的种类。多年来,复星医药在肿瘤、消化系统、心血管以及抗感染类药品的研发中累积了多个明星产品。而全身用抗感染类药品是中国医疗市场上用药金额最高的一类。但由于上市新药枯竭和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全球抗感染药物市场增速放缓,药品耐药性将是新产品研发主要推动力。随着我国对抗生素类药品的监管力度增强,这个趋势也将成为未来国内药品市场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