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而近日“精准医疗”领域又添一新成员。以创新药研发为主要业务的绿叶制药也正式宣布进入精准医疗。绿叶制药母公司绿叶集团8月2日确认,已收购新加坡基因测序公司Vela Diagnostics——后者的基因测序技术未来将与绿叶现有业务领域产生协同效应,形成从诊断到治疗的精准医疗全产业服务,预计整个交易金额在3000万美元左右。
另以肿瘤基因测序市场为例,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基因公司开始进入肿瘤市场,开始争夺这块大蛋糕。在A 股中,除达安基因(002030.SZ)和迪安诊断(300244.SZ)外,涉足基因检测的还有千山药机、紫鑫药业(002118.SZ)、科华生物(002022.SZ)等。
而这些具有“精准医疗”概念的企业也受投资者追捧。如华大基因虽未上市,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包括东吴证券(601555.SH)、海通证券(600837.SH)、西南证券等在内的多家券商纷纷看好其发展,连其“影子公司”荣之联(002642.SZ)亦受到诸多机构青睐。
据了解,荣之联参股了华大基因子公司华大科技,并与华大基因在生物云研发、建设和服务等方面深入合作为其提供了全套信息系统搭建和IT 相关技术服务。东方财富Chioce数据显示,截至2季度末有10家基金公司持有上市公司1551.9万股,占流通股比例为5.16%。记者发现,中邮明星基金经理任泽松管理的两只产品持股占流通股比例接近3%。
而另一家拿到二代测序仪及无创产前诊断试剂盒注册批文、传统分子诊断业务保持龙头地位的上市公司达安基因,更是众多基金经理眼中的“香饽饽”。截至二季度末,共有31只基金、4只券商集合理财对其持仓,基金持仓的比例占到流通股13.56%,亦是易方达明星基金经理宋昆的重仓股。
不过,尽管资本青睐“精准医疗”,但仍有业内观察人士提醒,精准医疗认知门槛较高,不少概念看似“高大上”,但落地发展水平却参差不齐。例如,吉林敖东多年前开始投资人工肝,但生物人工肝项目尚需国家药监局批准;海南海药(000566.SZ)方面也表示,预计今年人工耳蜗销量不大。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主任弗朗西斯·柯林斯在文章中指出,虽然精准医疗的前景形势一片大好,但实现的过程却极其复杂。该计划需要整合人类基因组学及技术、第二代测序技术、计算机生物学分析、医学信息学、临床信息学、疾病特异性动态标志物和网络、精准药物研发、毒性敏感监测、疗效依赖性治疗以及预测预后,从而精准促进个体健康。他还提到,怎样采集信息、整合信息是首要的工作,并且处理这些信息的软件必须是简单易用的,数据必须是准确的,他认为“要实现这两点并不容易”。
国内长期在临床一线的医学专家也对此进行过讨论,在各大医院,目前能够开出来的检查项目,大多数仍是常规检查,若进行罕见病检测成本将非常昂贵,而获得的样品也较少;另外一方面,高端检测技术,例如二代测序技术,多数医疗人员没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一时可能掌握不了这样的检测技术。
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詹启敏院士更是直言,数据共享、生物样本共享是精准医学发展的瓶颈。“在新型治疗、诊断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中,我国的法律法规还应进一步完善,成为动力而不是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