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穹顶之下》引起国人对环境、对自身健康的思考,究竟我们离健康多远呢?或许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不遗余力地追求健康,或许在早期是为了延长寿命,在当下则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质量。
从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首次将其作为执政理念,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对于健康的追求,我们未曾停歇。但是,由于健康源自于我们科学的健康素养,因此,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究竟我们离科学的健康素养还有多远?
去年此时,全国多地幼儿园被曝“乱喂病毒灵”,除了折射出处方药监管不力外,更是反映出我国国民的健康素养不高,甚至是很低。不止是好多家长认为“病毒灵”可以预防感冒,就连幼儿园老师、甚至一些医生也是这样认为。这个事件告诉我们,凡事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疾病、药物更是如此。其实,用“抗病毒”的方式来预防病毒感染的药物是不存在的。
我认为,科学素养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力,二是判断力,三是阅读力。没有这样的一种综合能力,尤其是判断力,就很容易受到各种企业、商家广告的诱导。目前国人喜欢吃药,更多地来自于“太过”珍惜自己的生命,“迷信”一些不正确的养生观念。比如很多保健品广告招摇撞骗、夸大其辞,甚至最近开展的所谓“全球健身日”也提出了所谓的“健康公式”:80%营养+20%运动=100%健康。这又是误导了大家对营养的科学认识,营养最关键的是食品不受污染和进出平衡,若摄入不足则营养不良;若过量,则出现典型的“富贵病”。另外,有些药品有肝毒性,有些有肾毒性,吃多了容易蓄积成病。在医学上,最基本的一个医疗原则就是能不用药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输液。所以,不管是病人还是医生,都应该正确认识目前的治疗手段以及药品和技术的适应症,并且“对症下药”。
当前,“过度医疗”被诟病,与医生和患者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无关系。很多癌症患者只要经济允许,就会不惜一切代价要求医生用最积极的治疗,用最先进的药,事实上效果并不佳,最后家属落得人财两空。再看,在今年两会上,委员们也谈到支架的问题,到底放多少才是合适的?各有说法。放支架有没有预防作用呢?当然有!不过,什么情况才适合放预防性支架?这就需要医生良知与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了。只有具备这种“医学素养”才能合理利用适宜的技术为患者服务。当然,如何使用支架也有一个患者的认知能力的问题。放了支架,并非万事大吉,假如治疗效果不佳也可能会有很多原因,如果我们盲目迷信一张技术,我们就会产生错误的判断,也是引起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生不满。我们也不可否认有的医生夸大了“放支架”的作用,片面地否定传统的外科手术,其中也有一些利益的驱动。因此,医生也要正确认识新药品新技术,客观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而不是夸大其辞,甚至诱导。
科学的健康素养应该是遵循“顺其自然”,我说的顺其自然并非“放任自流”,而是遵循正常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之健康的心态,不要总是战战兢兢、忧心忡忡。顺其自然也就是,有病治病,没病防病,防病要科学。所以,对于“全球健身日”所提出的“健康公式”,我认为过分强调“营养”了,自然饮食才是我们提倡的,80%的营养应该让出20%给精神健康。我们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时候,要注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营养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研究生物与食物之间的一种关系,说到底是一种机体进出平衡。而人体是否健康,单单“营养+运动”是不够的,应该是“60%营养+20%心情舒畅+20%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