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市场快讯 医械专题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国产医械创新仍显“骨感”

随着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国生产制造的医疗器械越来越受到国际医疗市场的关注。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为中国医械快速走出国门,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有业界专家指出,国产医械在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方面仍不足以与外资企业相抗衡。

“尽管目前在医疗器械创新技术上,我国已具备与国际同步发展的研发水平,但在应用上仍不尽人意。”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会长姜峰博士日前在成都第68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举办的第二届医疗器械产业创新与共性技术论坛上指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动力强劲,空间巨大,但仍有不足,特别是在创新技术方面没有形成体系,显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进口依赖程度仍较高

目前,在国内医疗器械设备市场,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主力军,进口产品在中国已经形成销售垄断。不少业界人士普遍反映,在高端医疗器械设备方面,医疗机构通常会优先考虑以采购外资设备为主。某医院常务副院长表示,像CTMI、核磁共振等,在医疗机构中几乎没有国产产品,基本上被进口产品垄断。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每年要花数亿美元外汇从国外进口大量医疗设备,国内有近70%的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被发达国家公司瓜分,核磁、MRCT等医疗设备市场主要集中在GE、西门子和飞利浦等外资公司手里。而在我国医用电子产品领域,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护仪市场、90%的高档多道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占据,国产产品则主要集中在按摩器具、血压测量仪器等低附加值种类上。

此外,除了输出产品,跨国公司还通过收购国内企业来获得本土市场份额,并在中国成立总部和研究中心,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今年8月,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之一美敦力刚在上海成立除欧洲和美国外第一家创新中心,美敦力表示,创新中心的成立体现了公司“本土化”的决心。而飞利浦也在苏州投资5400万美元打造专为亚太地区基础医疗业务研发与生产的医疗影像基地。

姜峰表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产品附加值越来越高,近几年这种趋势特别明显。而且跨国公司不仅将生产研发转移到中国来,还开始有针对性地基于中国市场进行二次开发,国内企业要看到这种转变,必须进行重大改变。”

事实上,医疗器械行业有两个特点让企业很“纠结”。全球医学创新与资本合作组织中国首席代表陈新表示,一方面,医疗器械行业壁垒很高,但规模往往不大,利润却又很高;另一方面,高利润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医疗器械产业投资回报周期长,从投入到退出的可预见性也是一大问题,高额投入与较长回报周期让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基本医械制度成当下专家议点

  本土医疗器械面临突围难题

  医疗器械市场规模2015年预计将超过3000亿元

  外资企业合谋发力国内基层医械市场

我国医疗器械近70%市场份额被国外品牌占据

明年起血管支架等关税调整 国产医疗器械或降

高端医疗器械多为洋货 业内称国货信不过

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对外贸易规模全球第三

民用医疗器械年增速超20% 15年规模达3400亿

中国医疗器械十年增长率21.3% 并购热升温

我国医疗器械模具产业集团化之路

医疗器械自主品牌如何走出困境?

网售医疗器械遇“玻璃门”之困

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前景可观 跨国药企虎视眈眈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市场快讯 医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