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科伦药业(002422)交出了一份靓丽的“中考”成绩单。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1.81亿元,同比增长14.62%,实现营业利润5.91亿元,同比增长19.5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4亿元,同比增长15.69%。公司第二季度实现收入17.2亿,同比增长11.7%;净利润3.3亿,同比增速为12.95%,环比增速则高达57.88%。
今年上半年,公司坚持“三发驱动”的发展战略,在注射剂、抗生素全产业链和高技术内涵药物领域,通过整合与不断创新,以实现公司的突破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2.0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8.20%。在肿瘤靶向药物研发方面,取得有效进展,其中5个3.1类新药为国内首家注册申报,具有国内首家上市的机会。
科伦药业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变动幅度为0%至30%,变动区间为76676.11万至99678.94万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为76676.11万元。在变动原因上,一方面,公司经营规模扩大,输液产品和非输液产品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公司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成本管理,使利润增加。不过,由于公司融资成本和研发费用增加影响净利润增幅。
今年上半年,科伦药业在“三发驱动”战略的指导下实现业绩稳步提升,不仅巩固了全球最大的大输液专业制造商和运营商的市场地位,还实现向非输液领域的发展。最新消息显示,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中国医药企业家年会上,科伦药业荣登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竞争力20强,并获成为最具投资价值的医药上市公司10强企业之一。
精耕细作增强成本控制能力
从上半年业绩表现看,科伦药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突出,公司输液毛利率提升幅度较大,非输液收入也实现42.5%的增长率。其中,大容量注射液实现收入26.7亿,增长10.4%,毛利率48.2%,提升6个百分点;普通输液收入19.4亿,增长10.8%,营养性输液2.3亿,增长26.4%,治疗性输液收入5.0亿,增长3.0%,不同类型输液毛利率均明显提升。公司非大容量注射剂收入5.0亿,增长42.5%,毛利率29.0%,同比提升3.1个百分点。公司表示,毛利率的明显上升系公司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并加强采供、生产等环节的控制,有效降低成本所致。
在成本控制上,公司在生产方面专注于不断提高生产线的制造效能,对每个生产阶段均创新开发了高效率而标准化的工艺流程,对各类生产设备不断进行改良,较为显著的提升了生产效率及降低了产品出现瑕疵的比率,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能够卓有成效地降低成本。同时,公司的生产工艺经整合和改进后也具有灵活性,能迅速重新调节以生产不同产品,也使公司可以适时掌控产品成本,并能及时回应客户需求的转变及行业的变化趋势。
科伦药业通过在全公司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以及推行精益生产,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继昆明南疆之后,今年上半年公司又在科伦药业新都基地、辽宁民康、浙江国镜推行精益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输液产品在国内占据的市场份额位于前列,凭借领先的市场地位,上游供应商对公司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因此,公司在原材料采购方面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公司利用规模优势通过招投标方式对主要原材料实施集中采购,能在保证采购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采购成本。
在扩大销售规模方面,今年上半年,公司非输液产品销售随着新产能的批量释放以及终端销售模式的逐渐建立,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公司制定了更贴近市场的销售政策,通过招标、补标、扩大非标市场销售、提高终端推广力度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展新产品市场,以实现产销协同。尽管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上半年大部分省区的药品招标工作未有效启动,但公司已建立相关培训机制、招投标联系管理小组,将按既定战略精准分析各省区招标规则,积极应对,确保公司核心产品、重点产品的中标率和中标价格,为下半年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