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杏树林的拳头产品,病历夹一直致力于使医生的随访工作移动化和互联网化,并收到了医生用户的积极反馈。近日,杏树林随访团队前往河南,与张龑莉医生对病历夹 APP 的使用感受做了深度沟通。
张龑莉是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七病区的主任,一直从事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和基础研究工作,针对难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下称“慢粒”)患者的随访已经长达10多年,目前有着1000多人的慢粒患者随访群,已经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数十篇。如何让收集数据和随访更便捷,张龑莉一直在探索并尝试着。
从“纸质表格”到“微信” 一直在寻找随访工具
张龑莉是一位非常用心的医生,从十几年前就开始收集患者信息,“当时的初衷是方便管理病人,患者经常忘带病情资料,医生要挖空心思回忆,很容易忘记此前的诊断。另一个需求则是收集数据,通过数据的沉淀,总结经验,提升自身临床技术。”
作为医院里公认的“做表达人”, 张龑莉当年围绕随访制作了很多种表格,也记录了不少资料,收集的患者病历资料已经放满了一个柜子。可即便如此,还是会出现不少问题。
“最直接的是不便查询,因为自己做的表不是一个完整系统,需要不断补充新表格。包括用药表格、疾病分类表格等,随访表格负担越来越重,效果反而不好了,查起来非常费劲。”张龑莉说。

张龑莉医生记录的患者病历
后来,张龑莉尝试过电话随访,但“效率低、遗失率高”的问题也让她很快作罢。进入到互联网时代,“QQ”和“微信”又成为了她新的随访工具。
登陆张龑莉的 QQ,上面几乎都是慢粒患者,“以前想通过 QQ 收集患者反馈,但发现很多患者不上线,患者填写信息时保密性也比较差,最后还没办法统一整理收集。”微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除了整理收集不便外,还有一些患者经常会在半夜发微信提问,影响了个人生活。
从最初的“纸质表格随访”、“电话随访”,再到后来的“QQ、微信随访”,十多年来,张龑莉尝试了很多种手段,一直在探索寻找一个能够满足随访需求的工具,但这些都难以解决共同的问题 -- 数据增多后不易保存,且病历不方便从系统中调出查询。
拍照上传保存患者信息 “云病房”让随访更轻松
虽然各种随访工具一直不太“顺手”,但张龑莉坚持着最基础的方式 -- 手写。她会先将病人的信息登记在纸上,最后再全部汇总。
但随着患者的增多,给患者登记信息的工作也越发难开展下去,“信息量很大,如果写得不标准,每次也很难找到病人的病历,但几个人都完不成这样的工作。”张龑莉说。
最终帮助张龑莉解决了收集信息及随访困扰的,是一个小小的手机软件 -- 杏树林的病历夹app。
“最初只是听说过病历夹,但没有使用,当合作‘云病房’项目后,才发现真的帮我解决了很多难题。”张龑莉说,“给我带来最大的便捷是提升效率,比如我可以通过拍照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患者治疗中所有的信息就都能够保存并展现;比如搜索某些关键词,我需要的信息就能被筛选出来。这可以省去很多繁琐的工作,原来就需要在一摞病历中反复搜寻查找,而且每次还要登记不同的信息。”
在张龑莉看来,病历夹 app 相当于为医生建立了一个安全存储病历资料的云空间,帮助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快速方便地记录、管理和查找病历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
如今,张龑莉收集并管理了1000多位慢粒患者,这样庞大的患者数量在全国都十分少见。每当患者来看病时,她都会把病人的所有资料通过拍摄上传到病历夹 app,并进行相关备注,方便定期随访观察。
长达十多年的收集随访数据,让张龑莉在难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疗技术领域,收获了丰厚的科研成果,在核心期刊已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