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福建省药品招标采购方案终于结束内部讨论,开始公开向外界征求意见。与大智慧通讯社此前获悉的内部文件一致,该省新一轮招标将发生“颠覆式”改变,将在省级集中采购下,允许地市级议价,放权地市“带量采购”。然而,唯一不变的则是“唯价格论”的降价宗旨。
“两道门槛”增加准入难度
福建省新一轮药品采购最大的“颠覆式”变化在于“两道门槛”的设立,增加准入难度。第一道门槛是在“两标合一”的背景下,从国家基药目录、省医保目录及新农合目录中选取本轮计划招标的近3000个品种,也就是说,纳入该招标目录才能享有本轮进入该省市场的准入权;第二道门槛则是设立区域采购目录,即若要进入医疗机构,则必须先进入本区域的采购目录。
对此,多位药企向大智慧通讯社表示,该省设立多个准入门槛,加大了其寻租空间,也考验企业的议价、公关能力。其中一位人士直言,一般大型企业的公关能力比较强、议价能力也较强,这样的企业是最大的受益方。
其实,限制招标目录在安徽省药品招标中就已初现苗头,即仅限于该省遴选出的1118种公立医院基本药物进行招标,而卫计委也有计划将其推广到全国范围。有业内人士分析,限制招标目录其实限制一些异型规格进入招标,因为一些企业通过申报异型规格、新剂型等方式去变相绕开招标限价。
与此同时,卫计委在7月22日发布的《关于公立医院采购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也显示,鼓励地方进行探索,在公立医院试点城市允许以市为单位在省采购平台上自行采购。但是福建省却将此扩大到所有市区,“创造性”地设立出第二道门槛。一北方药企人士坦言,这其实是将“二次议价”转明,在省级集中招标的基础上,由市区替代区域医疗机构进行集中采购。但其担忧的是,在进入医疗机构时会不会再出现“三次议价”。
“唯价格论”再度来袭
自2013年广东药交所模式的“唯价格论”遭各方诟病后,今年上半年各省的招标态度都趋于缓和,如湖南、湖北、河北等省份,都不再强调最低价中标,而开始重视质量因素。就连曾经风靡一时的安徽唯低价是取的模式也在逐步纠偏。而就在市场认为暖风频吹之际,关注度极高的福建省却扛起“唯价格论”的大旗。
福建省欲变革传统的“双信封”评审,由传统地先进行经济技术标(即质量标)评审再进行商务标(即价格标)评审,转变为先评价格标再评质量标,且质量标仅占10分。“双信封”倒置凸显价格重要性。这也意味着,许多优质药企、外资原研药企等产品价格较高者,可能在价格评标中就会遭遇淘汰。
与此同时,该征求意见稿在限价、采购、中标价中都将“唯价格论”演绎地淋漓尽致。在限价方面,“左右联动”,对于同通用名、同层次的品种,不同生产企业之间取2011年以来最低3位中标价的中位数价格;而对于同一生产企业,则取最低价为该省最高限价。在采购方面,对于区域采购品种,同企业同品规取最低中标价为其在该省的最终采购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地层层过滤,挤压药价水分。
值得注意的是,该省将权力放给医疗机构,要求其以带量采购的形式议价,即在省级集中招标采购的基础上,由医疗机构或医联体与药企进行成交确认,明确采购的品种、数量及价格等,量价挂钩,以获得最低采购价格。这在广东、上海已经开始先行,但是降价压力大一直是药企较为“头疼”之事。福建此举也不例外,降价阴霾依旧层层笼罩。
升级版“三明模式”
“限制招标目录”、“唯低价是取”、“挤压药价水分”等一系列措施隐约出现“三明模式”的身影。
今年年初,“三明模式”受到财政部、卫计委的肯定与推崇,一时间,各省掀起了对三明模式的学习热潮,“三明医改”这一词汇出现在各大新闻媒体上,被官员、专家等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