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引进大批学者的“千人计划”,将首次设立退出制度。近日,中组部印发了《关于建立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退出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到期未完成合同要求的可以被劝退,有弄虚作假或学术不端行为的可以被取消资格。
“千人计划”是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简称,从2008年开始实施,是目前我国最高级别、最高层次的人才引进战略工程。
新下发的《意见》明确了“千人计划”专家的三种退出形式:一是主动退出,即专家本人提出放弃入选资格;二是劝退,对未按期到岗工作或在岗时间未达到工作合同规定要求的,用人单位进行劝退;三是取消入选资格,对弄虚作假骗取入选资格的,或违反职业道德、学术不端,造成恶劣影响的,或触犯国家法律法规的,取消入选资格。
入选专家退出后,不再保留相应的工作生活待遇,获得的一次性补助和科研支持经费,视合同履行情况部分或全部收回。
实际上,在《意见》下发之后,本月初,各省市组织部门还收到中组部下发的《关于核实“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到岗情况等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对前九批“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到岗在岗情况进行摸底。摸底完成后,相关部门需提交摸底情况报告及统计表,说明本地(本单位)入选专家总数、实际到岗、未到岗、到岗时间不足等情况,提出下一步处理建议。
通知还要求抓紧报备第十批“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到岗情况,统计摸底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创业人才创办企业的情况。
“实施‘千人计划’,本来的考虑是引进一批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但实施几年后,‘千人计划’引进学者的数量,就渐渐变成了很多地方、单位的政绩。”沪上一位高教专家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千人计划”的遴选门槛一度非常高,而且对引进人才的工作时间有明确要求。一种是全职回国工作,一种是每年回国工作不少于6个月。
知名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就是2008年入选第一批“千人计划”时全职回国的学者,这在当时的国际学术界引发不小的震动,连国外媒体都关注并解读过我国这一人才引进计划。
但几年实施下来,学术界对于这项人才引进项目也积淀了不少意见,个别单位在操作上遇到了棘手问题。比如,有的“千人计划”学者涉嫌学术造假,也有的学者引进后未到岗,或者到岗时间和签约的工作时间不符。显然,对于这些明显不符合岗位要求的学者,需要有退出的机制设计。
据悉,中组部此次下发的《意见》,对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和评审部门在专家的管理、服务和监督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千人计划”自实施以来,引进并重点支持了一批领军创新人才回国,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但在计划的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YOCSEF)曾专门举办过“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的得失探讨”论坛,对此问题进行过探讨。
一位入选“千人计划”,并且担任“千人计划”专家,参与人才引进评审工作的学者告诉笔者,社会各方对这一项目的评价不太相同:来自主管部门、大部分用人单位的结论是,“形成回国热潮,作用明显”;也有个别用人单位认为,“千人计划”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一些“千人计划”获得者对国内科研环境表示不满意。
讨论会公布的一组调查显示:“千人计划”获得者中,49%的人认为国内“研究风气不好,把很多时间花在学术之外的公关活动上”;45.9%的人反映“科研项目审批不透明,存在拉关系、走后门现象;40.1%的人坦言,国内搞科研“人际关系太复杂,需要花大量时间处理”。
“千人计划”之所以遇到了一些麻烦,原因可以归为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