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共2201字,分2页,当前第2页,快速翻页: |
第一,“千人计划”获得者的学术位置难界定。在大部分学科,国内目前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学术队伍和生态体系,“千人计划”的空降带来了“插队”的矛盾。
第二,“千人计划”打破了我国现行科技体系的工资待遇,几倍、几十倍于本土教授的高薪和科研启动经费,使得“引进者”有时会被孤立。“千人计划”的教授们在申请某些科技项目时,甚至出现全军覆没的现象。因为一些评审者认为,“千人计划”的全职教授已经得到了巨额的启动经费,不再需要科研经费了。
此外,国内外科研申报体系以及研究角度的差异,也使得一些“千人计划”的学者在课题申报方面,难与评审专家产生共鸣。
由此可见,除了一些“千人计划”的获得者缺乏实力之外,体制差异、研究视角差异、社会交往差异等各个方面,也是造成一些人水土不服的重要原因。这些都需要及时调整完善。一方面给引进的人才以主动退出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在制度设计上加以完善,比如可以实行“双轨制”,用人单位对“千人计划”获得者与本土科研人员实行不同的评价考核标准,让他们按国际学术界的标准,潜心做原创性的工作,不和国内同行争项目;同时,对于各种“虚假引进”,不仅引进者要退出,用人单位也是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值得提出的是,在“千人计划”的引领示范作用下,各个省区市、各家大学以及科研院所,纷纷设立自己的各类“百人、千人、万人”引进计划,这些都是花了大价钱的投入,相应的退出机制也应该尽快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