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代,正是人生中可以享受童年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但近年来,诸如儿科医生荒,儿童入园难等等,这些围绕儿童的社会问题,不仅让不少中国家长操碎心,也让孩子的童年失去了不少欢乐。
又到一年“六一”儿童节,在这个属于孩子的节日里,记者将视线聚焦在他们身上,看看这一群体正在为哪些难题“犯愁”。

资料图:2015年6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人满为患。 易灵敏 摄
镜头一:挂不上的专家号
儿童的看病难成为摆在不少家庭面前的一大难题。
“好的儿科医生太少了!”作为一名3岁孩子的母亲,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李昕楠告诉记者,自己平时最怕的事情就是带孩子跑医院看病。
李昕楠说,因为很多家长都会首选带孩子去北京儿童医院或者儿研所就医,所以这些医院都是一号难求,并且由于接诊量巨大,好不容易挂上号了,大夫能够花费在一名患儿身上的时间少之又少。
李昕楠告诉记者,为了不去儿童医院“凑热闹”,平时孩子感冒发烧她都会带孩子去就近的医院儿科看病,即便如此,看起病来也不是一帆风顺。
“有一次孩子发高烧,我们因为挂的号靠后,花三个小时候诊。当时医生也很无奈,但是因为来看病的都是发高烧的孩子,不可能让谁插队,只能等着。”回忆起那段就医经历,李昕楠至今记忆犹新。
儿科医生稀缺、一号难求已经成为不争事实。来自《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中国共有11.3万儿科医生,平均每1000名儿童只有0.43个儿科医生,这一水平较一些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而从全国层面看,儿科医生缺口逾20万。
就在今年5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到2020年,每千名儿童床位数增加到2.2张,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9名,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基本满足儿童医疗卫生需求。
对于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李昕楠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真心希望今后的儿科医生,特别是好的儿科医生能够多一点,不要再把看病弄得像‘打仗’。让孩子少受些罪,让家长少着些急。”

资料图:2016年4月6日,在西安市丈八四路缤纷南郡小区内的幼儿园后门附近,家长排队等待报名。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镜头二:“进不去”的幼儿园
还有一年多,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彭彭就要满三周岁了,然而摆在他和妈妈面前的却有一个大难题——幼儿园怎么上?
彭彭的妈妈陈女士告诉记者,按照幼儿园的报名规定,彭彭要到2018年1月后才能报名入托,但她们一家现在就开始为这件事闹起了心。
“距离我家最近的公立幼儿园,一年只招收100多名孩子,我去打听了一下,今年报名入托的孩子有800多,录取比例达到了1:8,入园还要面试,这样低的录取比例让人心里打鼓。”
陈女士说,自己也担心孩子能不能顺利入托,如果不行,只能去更远一些的公立幼儿园碰碰运气,再不行就只好去私立幼儿园。但是,进入私立幼儿园就意味着每月的花费要翻倍,这无疑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
而像彭彭这样的孩子并不在少数。近年来,入园难、入园贵一直是困扰家长和孩子的问题,家长彻夜排队为孩子报名入托的新闻屡见不鲜。
去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告显示:全国共有幼儿园20.99万所,在园幼儿(包括附设班)4050.71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208.03万人。但面对规模庞大的适龄儿童和可能大量增加的幼儿,现有资源显得捉襟见肘。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这一供需矛盾无疑将变得更加突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曾表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有关方面预计每年会新增300万名儿童,学前教育将面临较大压力。
针对上述问题,袁贵仁曾提出,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支持企事业单位举办幼儿园,采用政府购买的措施来扶持民办幼儿园。另外,还可以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在有条件的小学附属办学前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