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经历了政策与市场的剧变,医药板块各个行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更需要利用信息精准挖掘医药各子行业投资价值。
血液制品行业,因其行业特殊性,一直为资本市场追捧。近期血液制品提价消息放出,几个重点标的企业业绩更是赚足了眼球。
因此,2016年1月28日,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举办了“药分享”沙龙微讲堂,特邀行业专家与30位投资精英一起头脑风暴,共同解读血液制品行业投资机遇与发展策略。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首席咨询师黄东临首先分享了《血液制品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报告,他认为:
一、当前中国血制品市场仍然是一个严重的供应不足的市场
受老龄化等因素以及癌症发病率上升等影响使得危重性疾病增多,由此低蛋白血症更为普遍,刺激了人血白蛋白的消费。与此同时,免疫球蛋白所对应的各类疾病发病率也在上升。
病人和医生对血制品通常存在过度的认同,进一步加大了需求的增长。
此外,一些发病率较低的小众疾病患者对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有着不可替代的刚性需求,但这类产品生产工艺难度大,能生产的企业有限。
自从2001年之后,中国政府再未新批准血制品生产企业。血制品生产产量很可能受到采浆量波动的影响,或是血浆报废率,以及GMP认证相关因素影响。虽然如此,新建更多的采浆站并不容易,在实践中往往有着较高壁垒。一旦短缺出现,易于出现渠道囤积产品的现象。
目前,由于供应有限,据估计仅有30%到50%的临床需求得到满足。中国人均血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的消费量约为美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二、我国血制品市场增长看好
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PDB数据库测算,2011至2015年血制品市场CAGR为17.8%;他预测2015-2019年增长速度会进一步提升至CAGR为27.8%。
三、血制品生产经营企业需要在多个方面巩固提升竞争力
毫无疑问,血制品生产经营企业如何提升竞争力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对此,黄东临认为,血制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措施可包括:
−扩大采浆量,包括增加采浆点和单点采浆量;
−开发新产品,提高单位使用效率;
−有效控制风险,避免事故发生;加大临床推广力度;
−开发替代性基因重组药物,降低相关产品对采浆能力的依赖并有效降低风险。
至于如何提升企业采浆能力?可考虑(在人口聚居区)增加采浆站数量;提升单个采浆站的能力;减小采浆损耗和降低风险。
四、血制品行业主要风险特点
期待收益的同时,本细分领域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采浆保障:经济水平的提高可能影响献浆者意愿,进而减少采浆总量;
2.血浆污染:被HIV、乙肝、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是用浆安全的最大挑战;
3.生产规范:血制品是原材料保障和生产安全要求最高的医药产品,由此也是药监部门监管的重点领域;
4.渠道管控:产品在渠道中的高物流要求以及临床不当使用或进入不合规市场同样面临问题。
随后,方正证券分析师周小刚分享了《血液制品提价后相关上市企业的业绩展望》,他表示:
一、血制品板块近期表现强劲、逆势大涨,超额收益明显,血制品板块行业机会并非像其他主题投资机会一样只是昙花一现,而是贯穿未来几年的中长期投资大逻辑。
二、2015年4月,因为看好血液制品价格管制有望放开,同时观察到了浆站管理政策日趋放松、新增浆站数量持续增加,因此建议重点关注血液制品行业。2015年5月5日,国家发改委公布《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自2015年6月1日起放开除了精麻类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更印证了血液制品最具提价能力的判断。
三、2015年4季度开始,血制品各品种陆续提价,特别是纤原价格持续大幅提价,截止1月份累计提价幅度超过150%。对此,方正医药跟踪到这一点,并于上市公司、血制品区域经销商、医院终端等进行了详细确认。博雅生物因纤原提价弹性最大,而且提价大幅超预期,因此在资本市场逆势上扬。同时,也看好血制品整个行业的拐点型机会,及时关注到了华兰生物公司采浆量未来有望过千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