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风暴席卷中国各大行业,医药电商也不例外,药厂、医药公司、药店纷纷加入“互联网+”大军。还有一些医疗行业“互联网+”公司,由于向患者收费不理想,也千方百计地向药品靠,如通过医生网上咨询后再推荐一些药品,可直接在网上下单,等等。BAT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笔投入。各种概念,O2O,PBM,HMO,像春天的柳絮漫天飞舞。2014年9月《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将“互联网+处方药”的概念推高了最高潮。
颠覆?10年内不会!
“互联网+处方药”真的会像淘宝、京东颠覆中国零售业那样颠覆传统的药品渠道吗?我觉得不会,至少10年内不会出现这种颠覆。
首先,药品仍将是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有观点认为,随着医院药品的零差价政策的推广,医院不再感兴趣药品的经营,处方就可以流到其它渠道,就可以医药分业了。实际上远不是那么回事。
医院损失的15%的收入必须要得到补充,这部分金额有多少呢?2014年全国等级医院药品规模在10000亿左右,这意味着,如果零差价在全国推广,医院将有1500亿的资金缺口,这部分钱从哪里来呢?2015年在4个试点省全面推广的结果来看,这部分钱主要还是来自药品。零差价的伴生物是二次议价,包括药房托管,和15%药品加成的作用一样会拉高药品费用。
2013年下半年,医改逐渐转向“放开市场”的路径,中央和地方层面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文件纷纷出台,财力日趋紧张的地方政府也有现实需求,资本的触角顺势从民营医院延伸到了公立医院。那么就会有人会问,公立医院有钱了,可以给医生发高薪了,对药品经营也会失去兴趣,交给别的渠道去经营。这又是不了解中国国情的观点。
国家对民营资本进入公立医院有明确的规定,即使盈利了也不能分红,要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但是资本不是慈善捐款,它是要求现金回报的。目前在中国的操作是在参股和控股医院的同时,再成立一个合资公司,独家经营医院的药品和器材,这就像一个药方托管公司。凤凰医疗与北京门头沟区公立医院的合作更是冠冕堂皇,根本在医院没有股份,还要投入几千万,那他图什么?
所以说要想在院外做处方药的生意,就要和医院合作。阿里健康曾经在石家庄试图补贴医院,意愿是好的,但美国股东不会同意,全国一年1500亿,国家都补贴不起。所以后来阿里健康放弃了这个想法,改为用技术手段抢,那就是直接与医院为敌了,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绕不开的医保问题
既然医院的奶酪动不了,药店是否可以呢?中国药店处方药的规模2013年是925亿,2014年应该接近1100多亿,还是有一定规模的。但是,想取得一定的份额,还是有很多障碍的。
首先是医保报销问题。药店处方药购买人群大部分是慢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由于医院报销比例高,有的地方还可以使用统筹账户,只是有额度限制,比如北京封顶额度为每年20000元。所以,他们首先去医院拿药,用完额度后再到药店使用个人账户的额度,这也是药店规模受限制的主要原因。另外,我们现在的医保统筹都是区域性的,省级统筹的都很少还有,在药店使用的都是个人账户的额度,是更小区域的联网。前些时候有报道,浙江海宁定点药店客户可以在线刷医保卡报销,让行业激动了一把,这就是说,如果你想享用网上刷医保卡的快感,首先需要海宁户口。所以,即使处方药线上销售合规,在现有的医保环境下,可能需要走的程序是:在开放医保卡线上刷卡的城市(目前只有沈阳和海宁),办一家药店,申请医保定点药店,然后就可以享受网上卖处方药的快乐了,当然,你还需通过GSP的商业公司或快递公司。想扩大规模,就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医保卡个人账户也可跨区结算,等待新农合与城乡职工和居民统筹整合,等待药店刷卡也可以使用统筹账户,等待省级统筹,等待全国统筹。这样看来,从传统药店分一杯羹也不是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