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公济医院始建于1863年,法国驻沪领事委托天主教江南教会筹建医院,集资5万两白银,租用外滩洋泾浜附近科尔贝尔路(今中山东二路22号新永安路口)楼房作院舍。1864年3月1日正式开办,定名“General Hospital”,开设大小病房17间,床位35张,专供外国人治病。1878年,迁入乍浦路桥堍公共租界北苏州路190号新造医院,床位270张,取名“公济医院”。1953年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公济医院正式改名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1981年成为上海市红十字医院,2002年加冠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上海同仁医院
上海同仁医院(又名ST.LUKE’s HOSPITAL)创建于1866年,为美国圣公会所办的教会医院,曾经是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的附属教学医院。首任院长文恒理最初在今塘沽路大名路附近设立以门诊为主的诊疗所,取名同仁医局,两年后扩大规模更名为同仁医馆,1880年医院再加扩大,定名为同仁医院。当时床位仅19张,后几度迁址,1947年 9月,定址今万航渡路1561号。195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卫生局正式接管该院,定名为上海同仁医院,同时兴建1200平方米的医疗用房,床位从79张增到119张。1957年,上海同仁医院划归长宁区政府领导,改名为上海市长宁区同仁医院,1966年文革期间,更名为东方医院。1977年,医院迁址于上海市愚圆路786号,1979年恢复同仁医院院名。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由沪上首家妇孺医院——西门妇孺医院发展而来,是美国妇女布道会玛格利特·威廉逊女士于1884年捐资创办。因创建时屋顶呈红色,一百多年来,被广大市民以及患者亲切地称为“红房子医院”。 1924年医院购买附近土地建实验室、门诊部及仪器设备,现为方斜路506号。并创办上海女子医学院,也称上海基督教女子医学院,是当时唯一的女子医学院。
曙光医院
始建于1906年,是原宁波府属的奉化、慈溪等地在沪商人创设的同乡会性质的“四名公所”在上海八仙桥宁寿里几间旧房子开设的一家小型医院。1922年9月迁至当时法租界爱来格路建造新屋,并正式取名四明医院,1953年更名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1954 年8月在其南侧兴建当时上海唯一的中医医院—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1960年两院合并为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曙光医院,成为上海市十大综合性医院之一。作为上海中医学院第一家附属医院,在筹建过程中,沪上众多名老中医商榷医院的命名,一致同意定名为“曙光医院”,喻意中医事业在国家的政策指引下如旭日东升而辉煌光大。
广慈医院
创建于1907年,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前身,法文名称是“圣玛利亚医院”,是一所由法国天主教会创办的医院。上海解放时,广慈医院形成了有房屋近30幢,建筑面积约40000平方米,拥有病床780张,工作人员356名的规模。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1951年10月3日征用了医院。 1952年11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时,将广慈医院划归上海第二医学院,作为该院的一所附属教学医院。1967年曾一度改名为“东方红医院”。 1972年更名为现在的“瑞金医院”。
上海华山医院
建院于1907年,前身是中国红十字会总院,是上海地区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医院,上海华山医院是卫生部直属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的一所综合性教学医院。1991年重新恢复为中国红十字会直属医院。1992年首批通过国家三级甲等医院评审,目前已成为一所国家高层次的医疗机构,并为全国医疗、预防、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技术中心,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创建于1910年,1959年成为上海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后改为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同济大学附属医院)。1993年成为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