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生集团的上市资产为天坛生物,非上市资产中直属性资产主要为六大所,项目性资产包括3家公司。
自中国生物技术起步至今,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下称“中生集团”)的名字赫然代表着业内的最权威。当年,正是在它的统筹之下,分散在全国各个地区的几大生物制品研究所被顺利收编。
“中生集团的历史轨迹,无疑是中国生物制品发展的足迹。”一名生物制品行业协会的权威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娓娓道来,“中国最早的牛痘、霍乱、伤寒、狂犬病疫苗及白喉抗毒素等制品,都是由它研发而成。而它旗下的各生物制品研究所一直承担着预防、控制、消灭传染病用生物制品的生产重任。”
不过,视线拉回到2011年,随着国药集团对中生集团的重组,中生集团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资产配置、谋求上市、行业竞争的加剧,都在对其做出一次次考验。
核心资产六大所和天坛生物
在未并入国药集团之前,中生集团是由国务院国资委100%控股。中生集团旗下除了众所周知的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之外,还有上市公司天坛生物53.3%的股权,以及中科器材、国生公司,而成都所旗下有成都蓉生,长春所旗下有祈健生物,中科器材旗下另有中卫器材。随着国药集团的收购及后续的调整,目前成都蓉生的100%股权已被天坛生物收购,祈健生物51%的股权也同样归属于天坛生物,另延伸了北京微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北京中生国健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吉林博德医学免疫制品有限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分布于北京、长春、成都、上海、兰州、武汉的六大所是中生集团旗下与生物制品相关的最重要的资产和业务,事实上,早年均由卫生部直属挂钩,后又相继剥离并入中生。由于之前均各自独立运营,因此各生物制品研究所在业务和产品上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叠。记者在之前的采访中,也得到了中生内部人士的证实“原先的六大所基本是按照地域来划分的,很多产品都存在重合,并入中生之后,为了提高产业集中度,对生产线做了调整,哪家做得好就给哪家,优胜劣汰。如此,也将优势的产品更好的保留并进一步提升。”其中的竞争激烈,不言而喻。
至于天坛生物,作为上市公司中唯一的国家队,研发团队是由北京生物所一手扶持。1998年天坛生物以北京所的核心资产(疫苗制品业务)进行改制后上市,天坛生物上市后,北京所只剩下少量技术研发、房屋租赁业务,基本已无实体性业务。2007年北京所所持18315万股天坛生物股份被全部无偿划转给中生集团,中生集团成为天坛生物控股股东。
为扩展上市公司的优良资产,中生集团开始将优势资源导入天坛生物。先将祈健生物51%的股份从长春所的口中夺下,2009年又启动成都蓉生的并购项目,将血制品的重要龙头企业纳入天坛的囊中,其中当然还包括浆站的资源。在天坛生物近20家控股子公司中,除北京天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和长春祈健之外,剩余包括蓉生在内的所有公司都深耕血制品领域,共建立了16个单采血浆公司。而根据2013年天坛生物的年报显示,浆站的布局还在不断的拓展。就目前天坛生物的财务数据来看,血制品和疫苗的收入确实不分伯仲。
而国药集团之所以收编中生集团则是为了填补其在生物制品上的欠缺。由于旗下国药控股一直在医药流通领域风生水起,而医疗器械板块也颇具实力,有了中生集团之后,在生物制品上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布局。不过,起初,天坛生物并未和中生集团一起划入国药集团的麾下,因此它曾是中生集团整合旗下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唯一的重要平台。直到2011年,国药集团才正式将天坛生物归为旗下子公司,这样做的目的,无疑是有助于国药集团进一步整合中生集团旗下的资产,当然,之后就是谋求上市了。
赴港上市路漫漫
从诏安的那一天起,国药集团就开始为中生的整体上市做规划。和国药控股一样,中生依旧选择在香港挂牌。但3年多来,上市渐渐成了“只闻其声”。记者曾向中生集团高层了解上市的进展,但被一句“正在筹备中,考虑到全局的利益,暂不方便透露”挡在门外。而记者此次又试图就这一环节采访中生集团,其内部人士称,“由于高层领导的调整,确实使得资本市场的节奏放缓,当然我们并没有放弃这一块,只是上市的步伐会慢一些。”不过,关于全局利益,还是引来了众人的纷纷猜测。无疑,将矛头指向了天坛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