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仿制药大国,药品市场规模占全球10%的比重,但仿制药的使用比例却高达80%。在国内市区医院、药店、社区医院以及农村诊所等各级医疗卫生终端市场均充斥着大量仿制药,而中国造的原研药难觅踪迹,“救命药”更是来自外资品牌。
时下,“H7N9禽流感”是在国内外各大主流媒体上出现的高频词,而与之相伴的次高频词当数“达菲”。由瑞士罗氏公司生产的“达菲”被医药业界认定为治疗H7N9禽流感的有效药物,而国产治疗疫苗或许在七个月后才能问世。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达菲”仍将在这场疫情中扮演重要角色。
无论是仿制药充斥国内市场,还是中国医药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位置,抑或中国原料药和中药在全球医药市场上的尴尬地位,都揭示了一个足以刺痛每一个国人的现实——中国人的药由外国人说了算。
国内市场仿制药盛行
中国是个仿制药大国,药品市场规模占全球10%的比重,但仿制药的使用比例却高达80%,超出发达国家70个百分点。在国内市区医院、药店、社区医院以及农村诊所等各级医疗卫生终端市场均充斥着大量仿制药,而中国造的原研药难觅踪迹。
在高端药品市场甚至是通常所称的“救命药”均来自外资品牌。例如以靶向性强、副作用小、疗效高而著称的单抗药物在抗肿瘤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单抗药物主要依赖进口,其提供商主要为瑞士罗氏、诺华、德国默克等。
仿制药盛行与国内医药研发投入低下、国内创新环境不甚理想、大多数企业热衷于满足低质量重复逐利等现状有密切关系。2011年中国医药研发投入占比不足1.5%,远低于发达国家10%的平均水平,且该比例还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据悉,2016年中国将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药市场。中国是世界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大国,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原料药,产能高达200多万吨,占全球的五分之一以上。长期以来,原料药构成我国医药保健品商品出口主力,出口金额占50%。
但纵观全球医药产业链,上述光鲜的数字无法粉饰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痼疾: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上居低端位置、国际议价能力偏弱、产品以附加值低的仿制药为主、产能过剩、企业开发能力偏弱。
发达国家凭借扎实的研发基础、雄厚的开发资金以及健全的国家专利保护制度在医药产业取得了较大进展。现阶段,在全球医药市场竞争格局中,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占据全球医药市场70%的份额,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仅拥有三成市场。
中国原料药全球价格失语
2012年中国医药保健品商品出口第一大品类依然为原料药,出口金额为227亿美元,同比增长3.2%,分别占出口总额的47.7%和西药类出口额的82.5%;如果扣除医疗器械产品,原料药出口额占比达75.6%之多。
2012年,作为原料药出口主力的传统大宗原料药维生素C、维生素E和抗生素类原料药6-APA(6-氨基青霉素酸)出口呈现量增价减的态势。其2012年出口量依次为11万吨、4.2万吨和1万吨,均高于2008年出口水平,但出口年度均价却表现为下降趋势。
由于国内企业大多不掌握核心技术、品牌和网络,制售的产品多为盈利能力不强的大宗原料药。即便是面临环保、原材料、人工等各类成本日益攀高、出口主流市场监管趋严等不利因素,也不敢贸然加价。但凡中国企业涨价,掌控先进技术的国外药企一见有利可图便可复产,抑制价格上涨。事实上,中国原料药企业主要依靠跑量和牺牲国内环保为代价来换取世界占有率。
中药国际市场属黑户
作为中国国粹的中医药历来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在新医改进入深水区、产业政策向基层市场倾斜的时下,以防护和治疗常见病、慢性病而见长的中医药受到了政府、企业和市场的青睐,不少省市先后出台拓展中医药事业的规划。近年来,业界为中医药立法的呼声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