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终端市场,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所、门诊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业内一般称之为第三终端。医改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所以基层医疗机构自然被看成基药的主要市场,药企开拓基药市场的希望也寄托于基层医药市场的扩容。关于第三终端市场,虽然系统性市场数据不足,但仍然可以从医药卫生统计数据解读基层医药市场动向。
政策正向驱动
3年医改,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扩大,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促进了医疗需求的释放,是药品市场扩容的强大动力。
以新农合为例,2011年与医改启动前的2008年相比,参合人口与参合率继续增加,筹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增长160.8%,人均筹资增加155.7%,补偿受益人次达13亿人次,增长124.8%;政府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门诊统筹工作普遍开展,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从60%提高到7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从3万元提高到不低于5万元。
在国家政策、财政支持下,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硬件设施得到显著改善,人员编制普遍增加,素质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基层医务人员队伍结构优化,待遇增加,活力增强。这些都有利于人们优先选择基层医疗机构诊疗的就医环境的形成,基层医疗机构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作用逐渐加强,是促进基层药品市场扩大的正向驱动因素。
门诊增速尚可 住院表现不佳
根据卫生部网站上公布的卫生统计数据整理分析,2011年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达38亿人次,同比2008年增加了28.5%,占到全部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数的60.7%(2008年占比60.5%)。基层医疗机构的入院人数,3年间略增7.6%,远低于医院入院人数45.5%的增长率。基层医疗机构入院人数,在全部入院人数的占比从2008年的30.5%降低到2011年的24.7%。总体来看,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增长率与医院相当,但入院人数增长率远低于医院。
从各类基层医疗机构诊疗变化情况看,2011年与2008年相比,诊疗人次增长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137.8%,社区卫生服务站为63.1%,村卫生室是35.2%,乡镇卫生院是4.7%。
而从各类基层医疗机构入院变化情况看,2011年与2008年相比,入院人数增长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139.8%,社区卫生服务站为10.5%,乡镇卫生院为4.1%。
可见,社区中心(站)门诊人次、住院人数均有较大幅度增长,而乡镇卫生院门诊人次与住院人数的增速则缓慢很多,仅略微增长。
在2011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构成中,村卫生室占到47.1%,其次乡镇卫生院占22.8%,诊所(医务室)占13.6%,社区卫生中心(站)占14.3%。与2008年相比,村卫生室、社区卫生中心(站)占比增加,乡镇卫生院占比减少。
而在2011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入院构成中,乡镇卫生院入院人数占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的91.4%,社区卫生中心(站)占7.6%。与2008年相比,社区卫生中心(站)增加了3.5%,而乡镇卫生院占比则减少了3%。
综合各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情况,社区卫生中心(站)的门诊与住院人次都明显增加,村卫生室诊疗人次增加,而乡镇卫生院的门诊与住院人次仅略微增加。由于卫生院在入院人数构成中占比最高,所以这也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住院人数的增长。
药品增速 基层不如大医院
基层医疗保障状况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的就医状况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基层终端药品市场的表现。根据诊疗人次及均次药费、住院人数及均次药费,可推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卫生院的药品市场规模。城市社区卫生中心2011年度的药品市场规模为282亿元,比2008年的134亿元增长了110%,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8%;乡镇卫生院2011年的药品规模为389亿元,比2008年的347亿元增长12%,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城市社区卫生中心与乡镇卫生院合计,2011年药品规模为671亿元,与2008年的481亿元相比增长39%,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增速低于医院药品市场。值得注意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