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风正劲,医药电商政策大门敞开,医药商业、中药、生物制药等医药企业互联网化大潮趋势浩荡,以期充分享受政策红利,挖掘医药行业中这一巨大的增量市场。
“目前来看,第三方电商平台最占优势,在医药体系中的医药商业公司以及在医药配送领域较为成熟的公司发展医药电商比较有优势,生物制药公司因受限自身资源则优势不大。”广证恒生一位医药分析人士称。
另有券商分析人士认为,能整合资源满足“服务+上游议价力+物流”核心竞争力的自营电商更可能胜出,而药品电商必然不是BAT第三方平台通吃的格局,BAT未来应该只赚取流量佣金,产业链中的利润必然要交给更细分的主体。
医药电商空间巨大
医药电商获支持、推进“医药分开”、网售处方药开放等政策支持下,药品电商有望突破体制制约,进入爆发式增长期。
数据显示,我国医药电商交易规模由2010年的1.5亿元增至2014年的68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74%。业内预计2015年我国医药电商的交易规模将达到百亿。
而这样的一个规模是占比国内药品整体销售额70%~80%的处方药市场被医院控制的情形下。允许处方药网上销售,则意味着限制医药电商发展的核心政策壁垒被打破。业界预计,2014年国内处方药市场已逾万亿,若处方药网售新政出台,则电商渠道有望获得10%~30%的市场份额,行业空间非常大。
另外,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推进医药分开,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上述广证恒生的分析人士称,这意味着未来更多的药品将在药店或者电商平台流通。
因为政策方面还待放开,目前中国医药产品的线上渗透率较低。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医药电商市场交易规模68亿元,分别占药品零售市场规模、药品市场规模、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的2.41%、0.51%和0.06%。
华泰证券分析认为,低渗透率的背后是巨大的市场空间。药品网购意愿调查显示,未来肯定或很可能会网购药品的消费者合计占比64%,大多数网购消费者能够接受网络购买医药产品的方式,潜在消费群体规模巨大。
哪些公司真枪实干?
面对如此巨大的互联网市场蛋糕,医药商业、中药、生物制药等医药上市公司已有准备。兴业证券方面表示,中短期内看好“有大品种慢病药优势的重度垂直电商”、“能整合区域资源的综合型电商”和“有流量优势的互联网企业”,长期看好打破区域格局、能整合全国医疗相关资源的全国性综合型电商。
现有的电商模式分为平台型电商和自营型电商两类,其中采用B2C模式最多;B2B因企业之间信息化对接难,发展较为缓慢;O2O模式尚在探索中。其中,自营电商的运营模式是通过产品销售价差获得盈利,电商深入渗透产业链,整合各方产业链资源,满足患者低价便捷拿药和健康服务需求。
首先从医药体系的上游制药工业企业来看,以岭药业在医药电商—互联网医院—慢病管理上的发展路径清晰。2014年该公司以岭药堂连锁大药房6家门店在石家庄开业,以岭健康城网上线运行,开展健康电商、官网及全网分销,采用自营+开放模式,力争通过三至五年时间,将其建成“中国医药健康领域最大的垂直平台”。
在医药商业企业中,上海医药、嘉事堂和一心堂等公司的业务模式为市场所认可。上海医药依托线下各层次零售药店,配合京东的流量导入端口、交易支付和仓储物流体系,实现线上线下打通;而其多年来开展DTP业务,所积累的一定客户以及相关的健康档案,成为发展医药电商业务最佳的“先头部队”。嘉事堂在较早获得医药电商B2C牌照后,开展GPO业务积累了强大的处方药的数据资源;该公司相较其他潜在竞争者的优势在于“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
将商业批发+终端配送定位为核心业务的九州通,则通过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