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困境、转型得失、寻求出路等方面,梳理原料药发展脉络,分析转型企业经验教训,与业内人士共同探讨产业未来发展出路。希望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工商企业的有识人士发表真知灼见,廓清医药企业的转型升级思路。
传统大宗原料药市场在繁荣十几年后,去年开始露出颓势。日前,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表示,去年以来传统大宗原料贸易没有丝毫回暖迹象,未来将长期处于下行通道。我国传统大宗原料药出口过早陷入增长瓶颈,而新的增长点却尚未全面形成,出口形势严峻。
事实上,出口陷入增长瓶颈仅仅是我国大宗原料药颓势的一面。随着国内环保政策趋紧,临床限制使用抗生素,传统大宗原料药内需也在下降,内忧外患正在考验着原料药生产企业。对这些企业来说,已经到了必须反思、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战略的紧要关头。
曾经流行“大企业病”
去年1月,石药集团下属上市公司H股“中国制药”更名为“石药集团”并注入创新药物与研发优质业务。当年石药集团中报显示,受益于创新药物,整体业绩大幅增长,企业产品结构已经从过去的原料药与制剂比为3∶5发展为目前的5∶5,企业转型基本完成。
有业内人士表示,石药集团是国内原料药生产龙头企业,也是转型步伐最快的企业之一。由于进行了持续多年的研发高额投入,他们的一些制剂产品已有了较好的市场认可度,但是企业转型的痛苦还将持续。
众所周知,我国原料药企业以上市公司为主,其前身多是国有企业。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沈贤姬表示,原料药是制药发展的基础。我国制药业起步较晚,技术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鼓励原料药发展,以满足老百姓的用药需求。国有企业在这一时期政策引导下首当其冲成为受益的主体,不仅扩大了规模,增长了效益,还奠定了行业龙头地位。
我国发展的传统大宗原料药以青霉素系列、维生素系列和解热镇痛类为主。随着上世纪90年代全球原料药产业转移,我国逐渐成为传统大宗原料药生产中心。公开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原料药中间体出口量为52.08万吨,金额为20.47亿美元,而2004年的出口量已经飙升到104.36万吨,金额为37.56亿美元,原料药出口量近6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7%以上。其中,青霉素和维生素C分别占据了世界供应量50%以上的份额。
“青霉素工业盐领域曾在2006年之前发生过6次价格大战,每次都鲜血淋漓:谁吨位大,成本低,谁就扛得住,反之就被挤出市场。”一位业内人士回忆。通过价格战,青霉素等大宗原料药品种产能不断集中,龙头企业的地位也进一步巩固。以头孢类制剂中间体7-ACA为例,当时国内所有产能大概有四五千吨,但石药集团一家的产能就已经超过了1000吨。而2005年全球7-ACA的市场需求量约为3000多吨,仅中国企业的产能就足以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
奥星公司药品政务顾问、原料药行业资深人士徐禾丰认为,正是国企独特的资源优势造成了大企业病,形成扎堆原料药经营的局面。
而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也曾指出,多年来,我国以规模、产能、总产值等指标评定行业排名,推行出口导向性政策,长期忽略利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导致企业追逐盲目做大的原因之一。我国加入WTO以后,谋求比较优势中的规模效益也是企业盲目扩产的推手之一。
内忧外患冷风拂面
据悉,市场竞争的结果使大宗原料药生产已经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型制药公司中。如青霉素及衍生产品90%以上的产量集中在华北制药、哈药集团、鲁抗医药、石家庄制药4家企业手上;98%的维生素C产量集中于东北制药、石家庄制药、华北制药和江山制药4家企业;而新华制药则是我国最大的解热镇痛类原料药生产企业。上述企业都是上市公司。
许铭表示,当前传统大宗原料市场遭遇多重困境:一是外贸环境不断恶化。欧美进入后次贷危机时代,需求降低,发展放缓,贸易壁垒增加,欧盟、美国等出口主要市场均提高了进口门槛。二是国内积攒多年的产能过剩全面爆发,内销和外销市场需求乏力,特别是国内“限抗”政策对抗生素原料需求造成影响,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