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2
新药研发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药物研发界大吐苦水的艰难时期,也是锐意进取者的最好时机。
阿斯利康2012年年初宣布对其R&D业务进一步重组,包括建立一个新的“虚拟”神经科学“创新药物单元”,强生计划在加州、波士顿、伦敦和中国开设4个创新中心,目的是加快新药早期创新……这些都只是跨国巨头研发转型的一个缩影。
越来越多的老牌大型药企已经意识到,以往大包大揽的研发模式业已过时,转投更具时间和成本效益的策略方为明智。另一方面,国内年轻的创新型企业正在马不停蹄地布局新药选题,趁机接住巨头手中失落的交棒。当开放式研发竞赛的哨声响起,我们看到药企突变的各色“面谱”。
国外篇
辉瑞:强调外化战略
在2012年9月20日全球瑞银生命科学大会上,辉瑞全球研究和发展部总裁MikaelDolsten说:“我们开始关注某些核心领域,重点强调外化战略,其中包括选择未来的CRO伙伴建立联盟,同时也会进行其它生物技术的收购和合作,建立一个与学术界真正强大的合作网络。”
另外,据Dolsten在其最近一次演讲中称,辉瑞已终止了约90项概念验证阶段的项目。辉瑞目前的研究领域优先放在免疫学和炎症、肿瘤、心血管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疾病、神经科学和疼痛、疫苗等几大领域,当中包括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的研究。除了减少疾病的重点领域外,辉瑞还在重新调整和缩减其R&D活动,并外包某些功能。对于CRO,辉瑞从原本17个功能性的服务供应商挑选出2家(ICON和PAREXEL)作为临床试验的战略合作伙伴。
从2010年开始,辉瑞建立了治疗创新中心(CTI),该中心是一个开放式创新合作模式,以便及早介入科学领域并把生物治疗方法(抗体、多肽和蛋白质)等所有治疗领域的药物转化到临床应用中。
[点评]
立普妥自1998年推向市场以来,一直是辉瑞的主要收入来源。辉瑞如果无法及时生成“重磅炸弹”的后备军,将难以再续辉煌。然而,在Torcetrapib、Dimebon等一系列关键候选药物经历晚期临床试验的失败以后,辉瑞不得不寻求外部实验室的支援,因此,有针对性的收购与合作,以获得新药的共同开发或许可经营权,成为辉瑞应对专利悬崖最重要的策略之一。
葛兰素史克:独立创新单元
作为新R&D模式的一部分,葛兰素史克的药物创新单元(DPUs)具有自己独立的预算和一个为期3年的时间窗以完成特定的任务,其中包括与外部组织合作的机会。截至2011年,所有38个DPUs的进展由葛兰素史克的投资委员会进行评估,该委员会包括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