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认为,保险公司布局健康管理的三种模式均处于烧钱阶段,谈盈利还为时过早。
9月底,泰康人寿斥资50亿,获南京仙林鼓楼医院80%股权,拥有中国险企第一张公立三甲医院牌照。事实上,除养老社区外,与寿险高度相关的健康管理领域正成为保险公司投资的新领域。目前各大保险公司正在加大布局。除平安好医生这种线上模式外,主流模式还包括设立医院和健康管理中心。但业内认为,这三种模式均处于烧钱阶段,谈盈利还为时过早。
险企抢滩健康管理
目前各大保险公司正在加大对健康管理的布局。除了平安布局线上APP外,线下的模式主要就是设立医院和健康管理中心。
继去年6月保监会正式批准阳光人寿投资控股阳光融和医院,成为险企投资成立医院的首个案例后,今年9月,泰康人寿出手收购国内三甲医院,拟以50亿元总额获得南京仙林鼓楼医院80%股权。
一位再保险人士认为,目前保险公司布局健康医疗领域主流的三种模式中,像泰康投资医院是最重的模式。一个医院就得50亿的成本投入,每个城市覆盖的话,成本太大。同时,医院和保险之间有多大的联系不得而知。
因此,成本相对较低、且易经营的健康管理中心成为险企选择较多的模式。2012年,新华保险自建的两家健康管理中心开业。截至2014年年报发布时,新华保险在全国包括西安、青岛、武汉、成都等城市开业了12家健康管理中心。
除新华选择完全自建外,人保、平安、国寿均选择合作的方式。
早在2012年6月,人保资本、人保健康与康美药业签订合作协议,在北京共同成立健康管理公司。此外,中国平安旗下平安信托还曾入股慈铭体检。而国寿目前已成康健医疗的第一大股东。
“如果健康管理中心规模足够大,能够跟比较大的健康管理公司或是比较大的医院网络合作,并且在全国设有网点的话,起效会比较快。但是在没有达到一定量的前提下,健康管理中心的作用不太能够体现出来。”上述再保险人士认为,如果保险公司寻求专门的体检机构或是健康管理机构进行合作,这种模式比较好。这样保险公司既有一定的控制权,又不会有太大的成本投入。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也认为,保险公司建健康管理中心跟第三方机构合作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牌照、人才和管理经验,这三个是保险公司做健康管理中心比较欠缺的。”上述再保险人士认为,健康管理中心对保险公司来说,不是主业,只是一个希望对主业有促进作用的业务,那么,在有限的投入,又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寻求第三方合作是不错的选择。
专业健康险公司多亏损
健康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末最先在美国提出的概念,其核心内容是医疗保险机构通过对其医疗保险客户(包括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开展系统的健康管理,达到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显著降低出险概率和实际医疗支出,从而减少医疗保险赔付损失的目的。
这也是国内保险公司努力在健康管理布局的动力。
商业保险与医疗的融合一直是保险行业关注的焦点。过去各大保险公司纷纷与公立医院开展了定点合作,但最后效果都不好。控制不了医疗机构的费用,加上道德风险难以控制,随之而来的是保险公司长期的赔付率偏高,承保始终处于亏损状态。
从专业健康险公司的情况来看,目前国内有5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包括较早成立的人保健康、昆仑健康、和谐健康、平安健康,以及2014年12月保监会批复开业的太保安联健康。2013年,除和谐健康实现盈利外,平安健康、昆仑健康、人保健康均亏损。从已披露2014年报的公司来看,人保健康仍面临数亿元的亏损。
一般而言,健康管理中心涵盖健康体检评估指导、中医养生、就医协助等内容的健康医疗服务。在此基础之上,借助健康数据,保险公司开发更具针对性的健康保险产品,根据客户的身体健康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保险支持方案。此外,保险公司还会将健康管理和寿险产品相结合,实现对客户病前、病中、病后的全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