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感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疾病,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会得至少一次。虽然流感的危害性不大,但由于传播疾病广泛且无法治疗,是当今世界健康领域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流感的致病原是流感病毒,目前预防流感病毒感染的方式主要是注射流感疫苗,而对于流感疫苗的本质,作用机理,治疗效果等,我们普通人并不了解。最近cell子刊 cell hostµbe 刊登了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传染病与过敏反应研究分所的Kanta Subbarao的一篇综述文章,就以上问题做了比较完善的解答。虽然该文章立足于美国的具体情况,但对我们的科学认识也有一定的帮助。
简介
流感病毒在分类学上属于正粘液病毒科,它的遗传物质由若干反义单链RNA基因组片段组成。感染流感病毒后会机体迅速出现发热、咳嗽、鼻炎、身体不适、头痛等症状,1到3天的潜伏期后还会出现喉咙刺痛的症状。流感病毒共有三种属别(A,B,C),主要由病毒的核蛋白(NP)以及基质蛋白(M)区别。A型与B型流感病毒均能引起一年一次的流行性传染。对成人与儿童群体分别造成5%-10%以及20%-30%的传染规模。从数量上来看,流感病毒每年共造成三百万到五百万人感染,超过50万人死亡。动物来源的A型流感病毒也可以造成偶发性的大规模传播,在过去的100年中共发生了4次。
A型与B型流感病毒含有8条基因组片段。其中A型病毒根据表面红血球凝集素(HA)的不同可以分为16种类型,根据神经氨酸酶的不同可以再分为9种亚型,在这些亚型中只有一部分能够在人类中传播(我们熟知的H1N1,H7N9的名称也是这么来的)。目前最好的应对流感传播的方法就是使用流感疫苗。流感疫苗对于抵抗力低下的人群(老人,儿童等)具有明显的预防效果。
美国目前批准的流感疫苗类型
目前获得批准的流感疫苗主要集中在诱导机体产生病毒HA蛋白的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通过中和作用阻止了病毒的体内感染。目前的流感疫苗属于季节性疫苗,即需要每年不断地评估与调整来保证适应当年病毒抗原的变异,这项工程每年完成两次,南北半球各一次。那么病毒为什么会变异的那么快呢?原因之一是流感病毒的基因组有单链RNA组成,其复制所依赖的聚合酶又缺乏保真能力,所以会造成大量的随机突变;另外,由于受到当下存在的中和抗体的压力,病毒选择向能够成功逃逸抗体“捕获”的方向进化。从实践角度看,疫苗的制备要先于流感爆发7-8个月之前完成,以在流感爆发之时能够做到充分的应对。
已经获批的疫苗可以分为灭活疫苗,减毒疫苗以及重组HA蛋白疫苗,三者均为复合制剂。灭活疫苗的主要成分为裂解的病毒壳体或不同类型的HA蛋白混合物。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肌肉注射与皮下注射。一类三价的灭活疫苗包括H1N1,H2N3型A型病毒以及一种预测得到的主流B型病毒。最近上市的一类四价疫苗还加入了一类B型病毒。灭活病毒具有毒株特异性,能够诱导血清中IgG的上升,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人类。
第二类叫做减毒疫苗。这类疫苗包括四种不同的活性病毒毒株,采用鼻腔喷雾的方式接种。疫苗中的毒株经过了弱化突变,具有温度敏感以及毒性减弱的特性。因此,在接种之后,疫苗中的毒株能够在鼻腔进行复制,但不能在温度较高的呼吸道下部复制。减毒疫苗能够诱导增加血清中的抗原特异性IgG、粘膜附近的IgA以及效应T细胞的产生,适用于2岁至49岁的人群。
第三类疫苗叫做FluBlok,它是由昆虫细胞系表达的重组HA蛋白。目前适用于18到49岁、对鸡蛋过敏的患者(为什么提鸡蛋?之后会解释)。这一类疫苗的优点是研发周期短,能够根据当下的流行趋势做实时调整。
尽管这些疫苗的安全性已经被确认,仍有一些副作用需要提醒:灭活疫苗注射后会在注射区域产生疼痛,红肿等症状;减毒疫苗会引起鼻塞,流鼻涕等现象;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在接种时还需额外注意。
流感疫苗优化道路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