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翘首企盼!《中医药法》终于要来了!
11月23日,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公开场合透露, “《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下称《中医药法》)即将出台。”
这就意味着,《中医药法》将正式成为我国起草的第一部关于中医药的国家法律,而可以预见的是,万亿市值的中医药产业将全面迎来利好。
王国强是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平行论坛:中医药发展”上公布这一消息的,他同时指出,中国政府把中医药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最近几个月来,中医药在政策层面所享受到的“待遇”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他认为,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同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体系;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则设立“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专门篇章,更明确中医药的重点任务,同时在全篇多处提及中医药,将其融入健康中国建设各方面。
王国强进一步透露,中医药立法中已考虑到名贵中药材的保护内容,同时还包括医疗、文化、民营医院等。目前,国家中医药法草案正在广泛征求各个省市的意见,顺利的话,将尽快提交全国人大进行审议。
尽管对于是否会在上半年出台时间表,王国强表示目前“尚不可预见”,但他也同时表态:“我们希望越快越好”。
中医药“红利”年
几乎贯穿2016年全年,中医药产业密集迎来政策红利。
2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7月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旅游局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计划未来3年,在全国建成10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00个示范基地、1000个示范项目。
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印发《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首次将中医药行业提升至“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行业”的地位。
《规划》进一步给出明确增长目标——在“十二五”期间中药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从3172亿元增长到7867亿元,年均增长19.92%;预计在“十三五”期间,中药规模以上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规模收入在2020年预期达15823亿元,突破万亿,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5%。
而包括计划在近期公布的“十三五”中医药科技规划等,都被市场和投资界认为是监管层和国家战略层面“升格”、提速中医药产业,并带动中医药产业、中医院、中医、制剂和药装、药材种植和旅游等子领域产业升级的重要信号释放。
兴业证券发布研报称,对于医药板块,在事件催化方面,一方面关注政策利好投资机会:如新进医保品种、两票制下的大商业企业、临床试验基地放开下的CRO龙头、以及量价齐升中的血液制品企业,此外一些基本面稳定或向上,存在增发价倒挂等事件驱动的公司也是自下而上的布局的理想选择。
不做临床,经典名方“特赦”
今年8月,《中医药法(草案)》二审,草案二审稿进一步加强了对中药材种植养殖、流通使用和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炮制、中药制剂配制等的监督管理,提出生产符合条件的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在申请药品批准文号时,可以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
这无疑简化了中药审批上市的程序,为相关企业和产业注入了强心针。
二审稿定义的“古代经典名方”,是指“至今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古代中医典籍所记载的方剂”,具体目录将由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会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