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112届广交会在广州闭幕。据广交会闭幕新闻发布会透露,与上一届广交会相比,本届广交会采购商和与会人数以及成交额双双下滑,下滑幅度均超过10%,外贸形势不容乐观。而在总体形势低迷的情况下,食品、医药等生活必需品成交量逆势而上,分别增长14.5%、26.9%,特别是中药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受追捧。
中医药企业转型升级成效显现
据第112届广交会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此次广交会境外采购商与会188145人,来自211个国家和地区,与会人数比上届同期减少10.26%;出口成交326.8亿美元,比上届下降9.3%。业内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广交会人数和成交额的双下滑反映出今年外贸“保十”任务艰巨。而在总体形势低迷的情况下,食品、医药等生活必需品等刚性需求行业成交量逆势而上,以部分中医药企业为代表的企业转型升级成效开始显现。
据了解,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迄今已有55年历史,是中国目前历史最久、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采购商最多且分布国别地区最广、成交效果最好、信誉最佳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历来是我国外贸行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第112届广交会按照“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的目标要求,着力加强出口品牌建设、优化参展结构、提升参展质量。
中药越来越受国际市场欢迎
我国传统瑰宝中药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受追捧,不少企业在中药出口模式、药品注册等方面探索出成功经验,中药国际化道路越拓越宽。
来自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我国中药类出口金额增幅达到7.20%,出口均价则上涨了16.42%,一些中药已成功打入国外主流医药市场。尤其最近五年以来,我们国家中药产品的出口已经转向了以中成药为主,中药出口年均增长都在20%以上,同时中药品牌的国际影响在不断扩大,中药出口目前已经覆盖到了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地区也从传统的亚洲地区为主转向欧洲和北美市场。以北京同仁堂为例,这家百年老店依靠“以药带医”的模式推动中药和中医成功走进国际市场。
据介绍,在北京同仁堂出口的中药中,中成药占90%,企业在海外16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74家零售药店,几乎每家都有驻店的中医大夫,通过中医治疗业务带动中药销售。“中华传统医药文化已经成为同仁堂走向海外市场的敲门砖,我们在世界各地开设中医药文化讲座,同时还开设中文培训班,以此促进国外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在第112届广交会现场,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花季红说。